电影不只是精致的消遣
2017-09-05 09:59: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专栏作者、影评人 陈陌)

将艺术与娱乐强行对立起来,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未免有失狭隘

近日许知远与马东在某访谈节目上关于 “娱乐节目”是否有进步意义的碰撞,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评价许知远自带文化精英刻板又老旧的滤镜,也有人称马东“娱乐至死”的态度毫无文化担当。其实这个问题,在电影界早就有人陆陆续续发声,借着综艺电影以及《战狼2》这样的动作片大卖的契机,隐隐绰绰地抛来忧虑:电影这门艺术,这么下去,行吗?

将这种忧虑还原到艺术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种艺术,无论是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起源时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比如劳动号子、记事载体等等,但逐渐又都会变成精英阶层把玩的精致游戏。画有文人画,词有文人词,《诗经》也在各种注释里从山野民歌变成“诗三百,思无邪”。

在大部分人被捆在土地上面朝黄土的时代,艺术的话语权不在普通民众手中,奢侈品最早诞生是为服务法国宫廷。但工业革命带来了现代社会,平民也第一次拥有对娱乐的赏鉴要求,于是这些艺术也从庙堂上被请回山野之中。或早或晚,这些行业,都要面对大规模的平民需求与精致艺术的对撞。

国产电影这几年所遭遇的问题,不就是这样的撞击?在电影院线开始普及,银幕块数飞速增长,原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类似“作者电影”的创作习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时,大量直接应对人们娱乐需求的作品产生了。

浮华的都市爱情片、手段粗糙的悬疑片以及在以往电影史中难以找到同类的综艺电影,纷纷上架。重视电影艺术性的从业人员与爱好者开始不安:这些电影的出现,是对电影行业的巨大损害。

如果仅把电影当艺术,这个结论自然成立。但如果将电影的定义稍稍回归本源,将它看作通过声光画影等感官刺激为人们带来娱乐享受的产品时,视角则完全不同。不想欣赏艺术或不具备审美储备的人们,能不能通过电影获得愉悦呢?

将时间维度拉长,将审视行业发展的目光推至更远,资本的涌入、摄影基地的建立、从业人群的扩大和壮大的市场给电影工业带来的,只会是积极的推动力。

世人曾嘲笑好莱坞的肤浅浮华,但谁都没法否认,它强大的生产和输出能力对电影行业蓬勃至今做出的巨大贡献。让电影成为平民娱乐,才保持了它根本的生命力。

如果执着于艺术性,忽略人娱乐需求的天性,那么在将电影推往精品化的同时,也是将它推向小众化:找来一个水晶罩子,将它放在其中,只邀同好相赏。对于一个耗资巨大,天然需求广大市场的艺术门类来说,这更是种扼杀。

这两年国内电影市场,也在用票房、评价对院线作品质量进行选择调节。《罗曼蒂克消亡史》《师父》这样的口碑佳作,《二十二》这样的特殊题材,以及更考验电影工业实力的《战狼2》这种动作大片,慢慢取代了过去那些快餐电影,成为主流。盲目逐利的阶段一定会过去,针对市场的开发也一定会愈加细致精准。比起过去只靠少数精品电影撑门面的时代,中国电影实现产业化才是对电影艺术更大的贡献。

更何况,将艺术与娱乐强行对立起来,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未免有失狭隘。

多元化社会里,人们需求多样,任何黑与白的二分法都是粗暴的。未来电影要走向的道路,不是精致与粗放的两端,而是面对更丰富人群、更多样需求的细化市场。

许多电影评论家曾哀叹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兴趣会不断从大银幕上转移,电影将难逃一死。如果电影还能再存在百年或更长时间,那么必须离只愿做精致消遣的骄傲远一点儿。

  责编:朱曦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