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长江日报 记者舒翔宇 通讯员张祖军) 9月3日,记者从武汉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获悉,今年建设起的“武汉市社区矫正衔接管理平台”目前已开始试运行,随着“大数据”应用到社矫监管,武汉市已全面打造出社区矫正360°无缝隙监管模式。这样全方位的监管模式究竟是什么样?我市又采取了哪些落实措施?长江日报法治文化传播中心记者对话武汉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田汉国。
记者:社区矫正360°无缝隙监管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社矫局:首先想简单介绍下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相对的行刑方式,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目前,社区矫正对象为4类人群,分别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的。
近年来,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不断攀升,今年我市约有40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为有效提升社区矫正质量,增强监督教育效果,市社矫局探索打造社区矫正360°无缝隙监管模式。
具体是什么样,简单来说,一方面是科技手段,2009年最初是采用手机定位,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位置的全天候监督管控,为确保定位更精准,目前在探索手环定位。今年还利用大数据、云资源,建设起“武汉市社区矫正衔接管理平台”,整合公安、法院、检察院和民政等相关部门数据,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基层机构每日电话巡查、每周见人,区级层面月见其人,市级层面定期点检。通过层层管控监督,全面掌握每名服刑人员现状,及时发现“脱管、漏管、虚管”苗头隐患。对重点人员借助社区力量,发挥贴近服刑人员日常生活的优势,由矫正干警、社区民警、志愿者等组成的小组,因人制宜地做好监督教育工作。
对于违反管理规定的服刑人员给予一定处罚措施,仅今年上半年,先后办理撤销缓刑案件11例,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4件,给予警告99件,有效维护刑罚执行的威严。
记者:您刚刚说到对重点人员因人制宜地做监督教育,社矫监督的全方位是否也体现在此?也即是管理和帮教服务并重?
社矫局:是的,社矫局着力建设社区矫正警察、专职社工、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社区矫正队伍体系,为的就是有充足的能力,制定更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例如对未成年类,借助武汉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帮助他们转化思想、培养技能;对危险驾驶类,积极与交管联合实施专项教育和社区服务,增强其责任意识;对女性类,组建起工青妇为核心的帮扶小组,通过心理解压促其转变。
记者:我们通过哪些规范化措施来落实无缝隙监督的?
社矫局:总体说来是通过推进“五化”建设,即制度设计规范化、措施落实精细化、督查点检常态化、监督管控信息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有些内容上面已提及,这里补充介绍制度和队伍建设方面。
制度设计方面,完善社矫工作机制,构建队伍体系,联合公检法机关印发《武汉市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全面规范细化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健全规章制度,先后制发80余项规范性文件,明晰执法步骤,量化工作流程。
队伍建设方面,2016年6月武汉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挂牌成立,通过定岗定责,“四办”能力学习培训、老带新、“跟案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队伍业务素质。同时,推动全市13个区成立矫正工作管理局,打强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