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大吃特吃烧江鲢 要谢谢这位百岁武汉老院士
2017-09-01 20:23: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 通讯员陶虹)我们现在吃的淡水鱼,大多是人工养殖,那应该感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院士。9月1日,这位著名鱼类学家、池塘高产养鱼研究专家在家中度过百岁生日。目前,武汉地区共有63位院士,刘建康是唯一一位百岁院士。

在位于中科院水生所的家中,刘建康坐在轮骑上,精神矍铄,他和蔼地微笑着,与来自市政协、武汉院士中心、市科协一行人点头打招呼。刘老的女儿介绍,目前刘老的饮食以流食为主,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记忆力也明显下降,“老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在睡觉,醒着时会看看报,除了在家里靠助步器小范围走动,其余行动基本都在轮椅上。”

刘建康是江苏吴江人,1917年9月1日生,是我国著名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直到2015年底,已经98岁高龄的刘建康,每天仍然花半天时间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刘院士研究成果丰厚。他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鳝鱼的雌雄同体和性反转现象。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鳝鱼刚生下时全是雌的,长大以后就逐渐变成雄性了。1944年,他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受到国际动物学界高度关注。

上世纪50年代初,刘建康在江苏省进行池塘养鱼高产的研究,创出亩产超1000斤的成果,于1955年发表论文《养鱼池单位面积产量试验》,被水产界公认为是对我国传统养鱼经验方法的科学总结。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四大淡水鱼类,刘建康成功进行了草鱼和鲢鱼的人工授精和孵化,为日后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打下基础。1957年,他主持进行长江鱼类生态调查,历时3年总结出一套系统资料,填补了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空白。

上世纪70年代,刘建康主持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3.5%的幅度递增,到1990年,东湖鱼产量达到1240吨。这项工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上世纪80年代,刘建康主持东湖生态学研究,揭开江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养鲢、鳙鱼的水域里不出现水华,在于鲢鳙吃掉了导致水华发生的藻类,改善了水质。该成果已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应用。

  责编:江尚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