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绣像局部
长江网讯(武汉晚报记者李冀)在半根虎须上雕刻屈原吟诗图,在7.5厘米见方的牙片上雕刻整部论语,在两毫米长的毛发上刻出360个英文字母……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在这个武汉人眼里不过是小儿科。2007年在3×10厘米的猛犸象牙片上雕刻的作品《五百罗汉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如今,这个武汉人已完成四大名著、五百罗汉、水浒人物全图、论语、中国古代帝后全图等60多件主题微雕作品,所有平面微雕均为彩色雕刻。
从2014年至2016年,凭借立体微雕半颗米粒大小的佛像等6件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和铜奖。这个武汉人就是年近古稀、“全国微雕第一人”史立峰。
要当微雕师,不做细刻匠
史立峰现场为记者表演发雕。仅相隔半米的距离,记者看不见史立峰食指上缠绕的毛发,更看不见雕刀的金属刀头,就只是感觉史立峰在凭空做些动作而已。凑近一看,才能隐约看见毛发和刀尖。“别太用力地哈气,刀尖会断的”,史立峰说,他的微雕工具全部是自制的,由于太小太细,所以即使是再坚硬的金属都有可能会折断,而且毛发也容易飘落不见。
在放大600倍的显微镜下,一尊憨态可掬的弥勒佛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记者眼前。史立峰拿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证书,上面注明,这是“最小的立体微雕佛像”,用绿松石雕成,长2.4524毫米、宽2.2971毫米、高2.7001毫米。
史立峰认为,微雕是在细刻技术达到巅峰之后的艺术升华,做微雕不是单纯的细刻工匠,而是要赋予作品灵魂,就像齐白石的虾,所以细刻好学,微雕靠悟性。
口耳相传难收徒,传技容易授艺难
在如此微小的毛发上怎么雕刻?“意念。”史立峰说,“发雕和微雕的制作,刻刀尖只有毛发的1/20,近乎于盲刻,最难的就是控制心跳颤动导致的手的抖动。”
史立峰解释:“人的脉搏跳动幅度是0.03毫米,这种震动经手指传到刀尖上,就会抖得更厉害。微雕,就是要在两次跳动的间隙,划上一笔。为此,必须放慢呼吸、控制心跳,来延长那跳动的间隙。”
“我练微雕,大概3年就比较有感觉,我想这是因为我练过武术,控制肌肉的能力比别人强。”史立峰笑着说道。
10年前开始想收徒弟,如今培养出3个细刻匠人,距离微雕工艺美术师还有很大的距离。据了解,5年前,武汉市开始推行文化传承“6个100工程”,史立峰工作室被纳入其中,带了两个兼职学习微雕的徒弟,80后的梦梦和90后的小胡。
“这两人很勤奋,细刻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微雕艺术不仅靠技术,更要靠悟性和灵感。”史立峰说,现在的两个徒弟都是学设计专业的,目前从事财务及管理工作,学习微雕只是副业。
“搞微雕艺术创作需要纯净的心灵,耐得住寂寞。”史立峰说,收徒有两大困境:一方面,年轻人耐不住几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另一方面,微雕这条路太窄了,细刻是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而微雕要有悟性,还要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积累,就算具备了这些条件也可能难成气候。年轻人如果把最好的时光都放在了这里,最后又不能成为大师,也很尴尬。“收徒很谨慎,但传授技法毫无保留。”技法是能够被口耳相传的,而艺术创新只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了。
为能再创作10年,每天锻炼1小时
“微雕不怕失传,只要有足够好的作品,乐观估计我还能再创作10年。”63岁的史立峰,坚持每天游泳做操锻炼1小时,工作8—10小时,每年可完成至少3幅如红楼梦全本这样的大作品。
据了解,目前,史立峰已将技法类可描述的微雕手法撰写成文,包括特殊工具的选材及制作方法,用文字、图像和视频资料固定下来,供有兴趣的人学习研究。
“懂得基本技法,接下来就靠悟性和灵动了,就算没能找到完美的徒弟也没关系。只要有作品传世,未来的某一天,总会有有缘人看到作品,通过描摹感悟来传承。”史立峰对微雕的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