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军医13年捐30多万 一件衬衣缝缝补补穿10年
2017-08-29 12:35: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马斯昂老人的捐款收据装满一个大信封

(记者李晗)87岁的离休军医马斯昂,长年穿着一件缝补过的白衬衣,夏天家里连空调都舍不得开。然而帮助他人的时候,他却从不吝惜金钱,自2004年以来,共为贫困学子、受灾地区捐款31万余元。

前日接受采访时,马斯昂老人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他会继续捐款,帮助更多的人。

  读报促成首次捐款两万元

马斯昂老人今年87岁,河南人。他1950年参军,被推荐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医,毕业后进入解放军167陆军医院工作。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0年离休,和老伴一起来汉定居。

前日上午,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马斯昂家中,发现他穿着一件缝补过多次的衬衣。虽然天气很热,家里却未开空调,只有一盏吊扇在头顶旋转。“我住一楼,不怎么热,很少开空调。”他解释说,老伴十多年前去世,儿子早已成家立业,自己长期一个人住,过惯了节省的日子。

房间里家具很少,也很陈旧,最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大书柜。马斯昂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离休后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第一次捐款的想法就是读报时产生的。

2003年,马斯昂从楚天都市报上看到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的支教事迹,深受感动。2004年7月老伴病逝后,他拿出老伴留下的2万多元积蓄,希望通过徐本禹捐给贵州山区的贫困孩子。

即使过了13年,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冯楠老师,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马老父子俩专程来到学校捐款,临走前还反复叮嘱,一定要把钱交给山区的孩子们。”冯楠回忆。徐本禹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感动,回汉后专门替受助学生上门感谢。

  设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学子

完成首次捐款的马斯昂,觉得十分开心、满足,决定继续捐款助人。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故乡——河南省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

从2005年开始,马斯昂每年至少要回东漳村三次,为村里的贫困老人、学子捐款捐物。他带头捐款6000元,帮助该村成立老年人协会。他每年拿出3500元,奖励村里的优秀中小学生。2010年,他成立“马斯昂奖助学金”,每年捐款1.5万至2万元,奖励雁鸣湖镇成绩优秀或家庭贫困的初、高中毕业生,并为自己的母校开封市第一高中每年捐款1万元。他的这些捐款,共惠及1000多名学子。

东漳村老年协会负责人刘联广说,每年发放奖助学金时,马斯昂都会回到家乡,看望、鼓励受助的学生们。他的善举,早就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遇到大灾大难,马斯昂也不忘慷慨解囊。2009年,我国南方发生罕见冰冻灾害,他捐款1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他捐款1万元……记者在他的捐款账本上看到,从2004年至今,捐款共达31万余元。

2016年底,马斯昂当选“十大感动中牟人物”。颁奖时,主持人惊讶地发现,他竟然穿着一双鞋底与鞋面“分家”、靠细绳绑缚的旧布鞋。

  父子俩都有一颗公益善心

在父亲的影响下,马斯昂的儿子马卉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马卉是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创办了该校法律服务中心,为师生及周边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10余年。他还主动担任该校残联理事长,为在校的残疾大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父亲当军医时,总是说治病救人是最大乐趣;离休后,他热心助人的心态没有变。”马卉告诉记者,国内高校普遍缺少专门处理残疾学生事务的行政部门,自己主动请缨当起学校残联理事长,就是想学习父亲,为困难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多年来成效不错。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招收的残疾大学生数量,是省内同级别高校的5至10倍。“儿子不但对我年年捐款表示理解和支持,还和我一样做了许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我感到非常欣慰。”马斯昂说,有生之年他会继续从事公益事业,每年至少捐款3万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