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评论员 肖畅)昨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最近几天,许多年轻人在网上“晒”起了幸福,也有老年伉俪重拾浪漫,还有各种文化形式、商业形式的活动以“七夕”为名,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今年的“七夕”有个不同往年的现象,比如网上出现很多声音在强调:“七夕”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的传统内涵、时间起源、传说故事都在网上盛行了起来,甚至很多人较真地分析,“七夕”的过节对象不止包括情侣婚恋,这个节日更早是“乞求智巧”的意思,“乞”,饱含着对爱情以及爱情背后的守望、智慧、忠贞的追求,世世代代中国人对情感的认识,超越了两情相悦的意思。
节日内涵在复归,但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归,而是投射了当下人们生活的感受。在关于“七夕”的很多话题中,当下中国家庭生活的各种情感与困惑也都涌现于网络。这些话题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的浪漫,更有了很多成熟的情感认识与探讨。比如“七夕”前后,很多“晒”幸福的人们,很努力地表述着自己对物质生活的反思,对自由婚恋与相濡以沫的重新认识。这些都是源于当下中国婚姻、家庭生活的感受,洋节无法承载这些感受,传统节日里面却有需要的答案,人们对传统的珍视越来越真诚。
过去,我们都认为传统是遥远的过去,重拾传统很多表现为诵诗、汉服,现在的认识却有了很大不同,更多人把传统视为时间的连续、文化的延续,更懂得如何在当下生活中寻找传统。稍有体会的人会发现,近些年,冬至、腊八、七夕等传统小节庆也变得流行起来,冬至时会相互问候吃一下饺子,腊八时很多人分享熬粥的秘诀和快乐,七夕这一天,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感情生活,有年轻人的表白,也有父母子女人伦之情的表达。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主题仪式,它有了很真实的生活,成为当下日常的一部分。
以前,洋节被视为时髦,传统节日显得很土,现在不一样了。许多地方办起民俗活动,“祈福”“乞巧”的画面在媒体随处可见,许许多多现代感的民俗设计元素,体现了现代城市与传统市集加深融合的努力。一些学者借此节日回顾传统,讲述历史,但注入了更多现代理性的思考,加深了人们对传统的理解认识。一些轻松娱乐的话题也与“七夕”靠拢,借机“蹭蹭热点”。传统节日也有了“文化营销”,各种现代传播渠道中,可以看到各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演绎。有的文化节目“老戏新唱”,将传统戏曲中的爱情题材以现代演绎形式搬上舞台,既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年轻人喜爱的明星偶像。
在传统节日中,“七夕”并不算多么重大的节日,却依然可以过得欢愉而热闹,让平凡的日子展开温馨而喜庆的一面。这样的节日氛围,没有刻意的提倡,也超越了商业营销,更没有在“洋节”面前的虚骄和自卑,一切都自自然然,见证着成熟而自信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