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知音号》总导演樊跃: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一艘船
2017-08-16 16:55: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知音号外景

  对话时间:6月8日

  对话人物:樊跃

  ●人物简介

樊跃,1958年生,北京人。著名导演,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小组成员,作品多次荣获文华奖、电视文艺星光杯奖。2014年底,他担任《知音号》总导演,打造出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开业界之先河。

  ●对话背景

六年磨一剑,作为国内最具创新精神的跨界艺术家,樊跃这一次捧出的是诚意十足的《知音号》。

自从公演以来,“知音号”始终一票难求,除了制作精良,还有口口相传的美名,尤其是马云登船观赏该剧,更让这部戏声名远扬。

该怎样形容这艘船?每一次场景转换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段丰富的感情,从踏上码头那一刻,蒸汽游轮上就打开了一个关于知音的命题,任人解读。

樊跃形容自己与《知音号》间的缘分,就像是一场与知音的相遇:当他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时,遇到了武汉这座城市;当他展示知音文化时,发现这正是大家一直在思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其说我在导一台戏,不如说我在导观众的心理和行为。”在樊跃眼中,当观众变身船客,他们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整个城市也在被重新演绎,而将会在长江上不同城市展演的《知音号》,无疑是武汉最亮眼的文化名片。

  一艘船上,一座城市的生活被演绎

记者(以下简称“记”):《知音号》的故事为什么设计在一艘船上?

樊跃(以下简称“樊”):说实话,我心目中是先有了一艘船,再有了这个剧。在接《知音号》这件事之前的三年,我基本什么事都没干,就是在思考,我不想重复以前的作品,而创新是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态度。我以前对武汉并不熟悉,可是一来就看上了这一江水,这条江两岸的所有建筑和人们的活动,是整个城市最精华的部分,在江水上表达东西,想到船几乎就是一种本能了。

记:这个文化项目叫“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怎样定义它的漂移和多维?

樊:这是一个移动的剧场,我管它叫“漂移的城市历史博物馆”,船也带来了全方位的创新,一切都被打破后重组。

首先是一个角色的转换,从登上码头的那一刻,观众就和表演者处于同一空间,观演关系全部被打破,观众既是船客也是角色,他们可以在剧中有自己的表达和感悟。

第二,我们构建这个代表着地域文化和精神的剧场,将在长江上的不同城市游走。今年年底,我们的船可能去上海、南京或者重庆,这样的表演语言和形式,打破了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距离,我敢说,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一艘船。

还有,这个剧场在白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景点,与这艘有着烟囱的老船一对比,整个城市从形象和维度上就特别有底蕴。在这里可以举办一系列与知音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商务活动、知音式的婚礼、大学生的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等,大家都来展演和创造,把人与城市进行关联形成记忆,整个城市将被演绎,生活也被演绎。

一部好戏,应该比生活还真实

记:提到知音文化,我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为什么你选择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作为剧的背景?

樊:我觉得那个年代的武汉历史比较完整,人们还能勾勒出当时的审美和意象,再远一点就难了。我是带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困惑去解读知音文化的,而不是停留在传奇的故事本身,知音主题是人类最终极的情感语言,我们为什么要寻找知音,因为人与人之间太缺乏了解和信任了,我创造了一个行为艺术把这个问题摆出来,大家都可以去参与去发言。

记:船上的很多人都有名有姓,这些人物和故事有原型吗?

樊:名字都是虚构的,但故事都有原型。比如在舞厅里那个女儿说,您送我去欧洲学习声乐,其实我当年应该留下来陪您。然后爸爸安慰她,她说,爸,我爱你。那就是1917年生于武汉的著名歌唱家周小燕的原型。与其说我选择故事,不如说我是选择了生活中的经典情感类型,爱情、亲情、友情,也许你没有听全一个故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把你带入了情境,带入了一个思考的氛围。

记:迷人的是观看本身。

樊:我认为一部好戏应该比生活还真实,人们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而生活是假的。你看懂生活了吗?房价怎么那么高?我的女儿怎么找不到对象?人和人怎么那么缺乏了解和信任?你看不懂,生活就是这样。但生活跟戏剧就那么远吗?生活本身就是戏剧,所以我说艺术家要创造问题,问题离生活越近越直指人心,越容易被演绎被感染。

  全情投入,他曾发烧39℃不自知

记:你怎么看待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樊:艺术和商业是分不开的,毕加索的画大家不一定都能看懂,很多人去看是因为它太值钱了,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因为值钱才看,因为看才进步,这就是人类的进步。一个成熟的导演应该是全方位的思考,创作《知音号》前,我就先要论证它未来对人的价值,对城市的价值。

记:过去的两年多你一直常驻武汉创作《知音号》,这段艺术人生感觉如何?

樊:我觉得这段生活特别美好,每天都有一种兴趣,都有使不完的精力。除了春节七天和发布会三天不在武汉,两年没离开这地方,靠得就是每天的美感和滋味。有一天我发烧到39.1℃,像我这个年龄,烧过38.5℃就不行了,可我居然没感觉到,一直在忙碌。艺术是件让你自恋和兴奋的事情,这个创造的过程令人充满激情,真的能战胜一切。

记:《知音号》的舞美极具独创性,其中有什么高难度的创新?

樊:简单的声光电本身没什么意思,如何拿声光电的技术去创造一种语言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这次技术含量非常高,你只看到一束光一个舞台,内部却是高效的切换与转场。比如说一个指令发出,三路五个场景同时演,你卡好观众的动线了吗,音乐怎么去串,台词怎么去串,时间码怎么去走,从观众到达码头看到大船的序幕开始,一键下去就不能改变了。

  不同天气,演出“不同”的《知音号》

记:“人生,也许就是上船和下船。”这里面很多台词都像诗。

樊:台词基本都是我写的,这个剧光有一个基础文本根本不行,台词必须长在场景上,这是一个现场写作、创作、编导的过程,我取名叫“现场写生的写作”。演员不断地走位,场景不断变化,我不断在现场给他写新台词,这已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方式了。

记:船员的工作也是表演的一部分,这个剧确实是全方位的。

樊:开船的人必须了解这个剧,什么时候转弯,什么天气怎么航行,要开到哪个景观,这些都是配合剧情的。我们平常演的是A版。下雨的时候演B版,就是最后不到顶层甲板上,全体到一层,里面的所有设定和上面一样,甲板全是通畅的,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甚至如果雾大不能航行,我们就演C版,这些全都做了准备。

记:如果长江上的其他城市也邀请你做类似的文化旅游项目,你会不会复制《知音号》?

樊:不会,简单复制是对一个作品最大的伤害,我要保证这个作品的唯一性,别的地方还可以有新的表达方式。(记者贺俊通讯员江朝)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