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蒋太旭余坦坦罗斌通讯员卢锦锋)“户外活动具有天然风险性,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户外安全常识。”29日,2017年“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公益巡回讲座走进由长江日报与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175期市民大讲堂,来自中国登山协会的吕铁鹏、赵强、王晓牧、石岩、吴杨依5位户外运动大咖登台,与观众分享他们参加户外运动的惊险故事及经验教训。
“登玉珠峰遇雪崩,险些送命”
“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老铁’的吕铁鹏第一个走上讲台,与观众分享他的感悟。
吕铁鹏1990年创办清华大学登山队,2001年在全国攀岩锦标赛取得前十名的战绩,曾攀登了珠穆朗玛峰、四姑娘山、玉珠峰、慕士塔格峰等雪山。
“这么多年来,我经历了队友兄弟,一个个在登山途中发生坠落事故的悲痛,有的队友失踪至今仍然没找到。”吕铁鹏说,这些事故的发生,很多与事前缺乏科学的风险预估密切相关。他说,自己在登玉珠峰时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预估,结果上山后遭遇雪崩,差点送命。“后来,为了登上珠穆朗玛峰,我准备了三年,请了三个月的假。”
“无论参加什么样的户外运动,出发前一定先要问自己7个问题:为什么去、去做什么、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和谁去、怎么去、带什么东西。”吕铁鹏说,这些都是行前计划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出前发的风险预估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吕铁鹏现场展示了他和家人的温馨照片。他说,今年是自己的登珠峰许可证有效的最后一年,有朋友邀请他再登珠峰,他婉绝了,理由是:因为家人还没准备好。
“我有两个孩子,当听说他们的爸爸登上世界最高峰时,他们很骄傲,可是当我那次遇到雪崩,他们的同学天天问,你爸爸还活着吗,孩子们为此承受了沉重压力,所以,我决定先放下,等我五六十岁时再登。”吕铁鹏说,27年的登山经历让他悟出六个字:拿得起,放得下!
在被救援之前,任何人都不是生还者
赵强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外科医生,同时他还担任深圳公益救援队医疗辅助队副队长,每年20多次进入深山的艰难救援,让他对户外运动的野外紧急救援有深刻的理解。
什么是野外?赵强认为,从事故现场到有效的医疗机构所需的路程如超过2个小时,此事故现场就是野外。
“不仅仅是户外运动爱好者,每一位普通市民都应掌握科学的野外紧急救援知识。”赵强向观众提了一个看似简单问题:如果把一位受伤者从海拔200米的山上抬下来,需要多少救援人员。现场认为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赵强给出的答案却令人意外:24人。
赵强说,前些时,一名女性在登山时发生滑坠,造成脊椎高位损伤,60名人员接力救援,从晚上12点到次日正午才将受伤者安全抬到山下,一路艰辛。在进行野外急救时,首先要保证施救者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要确保其他施救者、旁观者及伤患本人不再受到更多的伤害。
“对于被救援者而言,在被救援之前,任何人都不是生还者。要保持冷静,让自己处在容易被发现的位置。”赵强介绍,人体的基本需求有:空气、栖息之所,水,食物和生存的欲望。如果没有空气,人大概只能活3分钟;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有身体庇护所的话大约能活3小时;没有水大约活3天;没有食物大约活3周。“而如果失去了生存的欲望,则没人知道你能存活多久。”
链接:
大自然腐蚀一个塑料垃圾袋需要1000年。
户外运动培训师讲述对环境最小冲击原则
“大自然仅腐蚀一个塑料垃圾袋就需要1000年。”?昨日,在市民大讲堂的讲台上,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培训教师王晓牧向现场听众介绍说,根据中国登山协会对登山户外运动人口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户外人口总数达1.3亿,户外运动的广泛开展使人们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
为此,王晓牧向热爱户外运动的“驴友”们讲解对环境的最小冲击原则,整个原则就是教人们如何尊重环境,对人们活动的区域造成最小的冲击或者没有冲击,以此来切实有效地关爱人们活动的环境。
“最小冲击法则可以定义为,利用户外技能,尽可能小地影响自然环境中的土地、水、植物和动物,也可称之为‘无痕迹’或‘低冲击’。”?王晓牧介绍,最小冲击法则基于很简单的思想,即人们到户外是要成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用它。这套户外环保法则既是一种环保理念,也是户外环保的技术和方法,它具体包妥善处理垃圾、保持自然原貌、野外用火、尊重野生动物的习性、在可耐受的地面行进和露营等八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