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撰文:张晟 王浩 杨洋 摄影:王浩)今日,华中地区首条有轨电车——武汉车都T1线将正式开通试运营,该线路的开通填补了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一项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行驶中的有轨电车
武汉车都T1线的投资建设方是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该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自工程建设以来,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始终坚持“科学建造精品、美化建设环境、共享安全健康、诚信服务社会”的管理方针,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确保有轨电车又快又好建成并投入运营。
武汉车都T1线全长16.85公里,西起黄陵官莲湖路,途经凤凰大道、硃山二路、全力三路、后官湖大道、车城西路、沌阳大道,终点为沌阳大道的车轮广场,在车轮广场站与地铁3号线沌阳大道站无缝换乘。
该线共设车站23座(预留车站1座),均为地面站,平均站间距760米,最小站间距447.275米,最大站间距1281.086米。全线共设桥梁三座,分别为凤凰大道桥、全力三路桥及枫树桥;人行地下通道一处、车辆基地一处和相关道路改造工程10.929公里。
工程于2014年11月17日开工,全线共分五个工区同时施工建设。历经两年多艰苦建设,克服管线迁改、图纸完善、方案调整等诸多困难,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统一部署,组织多工种、多专业合理穿插作业,顺利实施并完成轨道路基工程、桥梁工程、轨道工程、车站工程、道路改造工程、智能交通工程、车辆基地房屋建筑工程、综合管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风水电安装工程以及由通信工程、自动售检票系统、智能建筑工程、信号工程、供电工程等组成的机电工程。如期完成了2016年4月30日电通、2016年5月30日轨通首发试乘和2017年5月16日全线试运行等各阶段节点工期目标。
T1线工程填补了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以及轨道工程建设领域的空白,为武汉市民增添新的出行方式,武汉也将因此踏上现代有轨电车出行之路。
打造最强有轨电车“中枢大脑”
官莲湖车辆基地是武汉车都T1线的“中枢大脑”,它的功能强大,不仅是列车的“家”,也是列车平安运营的总指挥部,更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志性交通枢纽。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该基地在线路投入试运营前一次性建成,也创造了同类施工的一个新纪录。
官莲湖车辆基地位于凤凰大道北侧,作为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涉及建筑工程、结构工程、装饰装修、通风暖通、空调系统、水电安装、轨道路基、强电管群、弱电管群、雨水系统、污水系统、给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信号系统、消防系统、智能建筑、火灾报警、道路工程、轨道工程、工艺设备、绿化工程等诸多专业,反复的穿插作业贯穿整个施工建设过程,是综合性建设最难的一部分。
车辆基地由八大功能部分组成,集调度控制、车辆停放、车辆检修、车辆维保、综合办公、消防控制、电力保证、物资储存等功能。因此,要想保证电车如期运营,必须要确保车辆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工程如期投入使用,就必须做好车辆基地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
为此,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从最初的工程策划阶段到工程竣工验收,始终围绕施工对象和施工现场,进行精细生产组织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复杂性、紧迫性等特点,统筹安排、系统分析,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及相关资源,采用先进的施工管理方法,使项目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同时,高效推进按时完成节点目标。
同时,由于官莲湖车辆基地占地面积较大,考虑到充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在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开发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该基地综合利用上部空间进行物业开发,结合规划开发成住宅及公建设施。在提高基地商业价值的同时,不仅可以减少轨道对城市的分割作用,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块的经济发展,完善整个区域的城市功能。
据悉,未来将在车辆基地运用库和联合检修库上方建设停车库和单身公寓等,从空间上将后期综合开发与车辆基地运营两个部分进行有机隔离,互不打搅。
停放在车辆基地内的有轨电车
克难攻坚 精益求精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打造一流的轨道交通项目
作为一条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武汉车都T1线的施工建设无成熟经验可借鉴,面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上下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施工中的经验,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出了一个精品工程。
首跨国家级干线高速桥梁
全线共有三座桥梁,分别是:凤凰大道桥、全力三路桥和枫树桥,其中凤凰大道桥跨越京珠高速公路,是世界首座跨国家级干线高速公路的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桥梁。上部构造共三联,分别为现浇连续箱梁、钢箱梁和现浇连续箱梁,下部构造采用花瓶墩、承台及桩基础,桥台采用一字型桥台。
其中第二联钢箱梁采用成熟、安全的顶推法施工工艺组织实施,方案经过专家以及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评审,以减少对跨下京港澳主干高速通行影响,经过20天艰苦奋战,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全力三路桥位于全力三路西侧,桥梁全长390米。枫树桥位于后官湖大道上,桥位处有既有枫树桥,由于既有桥建成通车时间较长,且荷载等级较低,对其进行拆除后新建。新建后的枫树桥为公路桥梁与有轨电车专用桥梁。
智能交通提供安全出行保障
采用“信号随动”的方式,有轨电车发出请求,路口交通信号控制器决定是否响应信号并给予优先通行的信号。根据准点晚点情况、满载情况、背景交通服务水平,给予不同延误级别的有轨电车不同级别的优先信号。路口交通信号的实时调整,是基于“绿灯延长、红灯缩短、插入相位”三种方法衍生的。
该智能交通系统以适应我国混合交通流特征为出发点,围绕城市道路交通组织、控制、管理需求,实现了日常多目标控制策略下的单点、干线、区域交通信号优化控制功能,以及特勤控制、单点/线协调下多种实时感应优化、绿波控制、特种车辆优先通行引领、现代有轨电车信号优先控制、公交优先控制等国内独具特色、领先应用的实用功能,能够有效降低行车延误,大幅度提升路口、路段通行能力和路网通行效率,显著改善城市交通秩序、缓解道路交通拥堵。
同时,还是国内首次在道口使用一体化LED人行信号灯,确保人行通过更具安全性。
国内首个自主研发三开道岔
轨道工程包括正线轨道工程和站场轨道工程,正线含车辆基地出入场线、T1预留线、避车线,洗车库及库外线、运用库及库外线、联合检修库及库外线、轮对动态检测间及试车线。
正线、出入场线、试车线统一采用U75V热轧60R2型槽型钢轨,道岔采用60R2型槽型钢轨道岔,车场线、库内线采用50公斤/米钢轨,为增强轨道稳定性,减少震动和冲击,全线铺设无缝线路。
其中位于车城西路与沌阳大道交会处的三开组合道岔为国内第一组自主研发的三开组合道岔,该道岔工艺结构复杂,铺装难度大,经过20多天的施工精调,成功铺设完成,填补了我国在三开道岔领域的技术空白。
轨道与道路平交路段沥青道路衔接
本工程平交道口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顺接,经过对全线37个路口车辆汇流以及道路情况进行观察分析,采取沥青进行过渡,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轨道间距为1435毫米,间距较小,无法采用大型碾压机械进行充分压实,且道岔平交处轨道线性复杂,施工机械无法作业,且受车辆横向冲击,沥青破坏程度较为严重。
经过大量测试试验,最终发现,采用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材料掺入钢钎维以及钢丝网进行平交道口顺接,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度而且终凝强度高、材料流动性能极强,同时具备易操作性,此方案应为解决平交道口轨道周边衔接的最佳方案。
成功引入运用高铁轨道精调控制技术
为确保乘客乘坐有轨电车的平顺感与舒适性,成功引入高铁轨道精调技术贯穿轨道施工全过程。这是首次在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建设领域全程引入高铁轨道精调控制技术暨CPIII轨道精调技术。
在轨道铺装前期,通过对轨道路基进行阶段性沉降观测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判定路基是否趋于稳定,再适时进行轨道结构层以及轨道安装工程施工。在轨道安装工程中,全程引入CPIII高铁轨道精调控制技术。为确保此技术运用的精确性,一般选在夜间、阴天进行作业,避免高温、雨天、大风等环境下温度对仪器设备以及对钢轨产生温差效应所引起的测量误差。通过轨道小车精调进行数据采集后,采用专业大数据分析并对差异数据进行修正调整。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的调整原则,优先保证参考轨的平顺性,轨距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水平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轨向和高低误差分别控制在2毫米以内。
正是因为全程贯彻高标准、高工艺的精细施工控制要求,保证了有轨电车在精调后的轨道上平顺稳定的行驶。
国内有轨电车评审标准的首次实践
受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办公室委托,有关专家于2017年7月18日至20日对武汉车都T1线工程的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运营组织情况展开评审检查工作,逐条对标《有轨电车试运营基本条件JT/T 1091-2016》(该规范作为全国首条有轨电车评审试点)进行专家会审,来自北京、兰州和交科院等12名专家出席评审会。经专家组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大汉阳地区现代有轨电车试验线工程”暨车都T1线,符合有轨电车试运营基本条件要求。
评审的顺利通过,标志着华中地区首条现代有轨电车历经两年多艰苦建设,在首次使用新规范对标评审中,项目做到无遗留,全部正式投入试运营,为武汉市公共交通工具继地铁、公共汽车、轻轨、轮渡后,新添现代有轨电车为绿色出行新的选择,促进公交进步、城市文明建设。
有轨电车上跨京珠高速公路
有轨电车与地铁3号线无缝对接
责编: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