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过去一直是反面角色?
2017-07-25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这个人一直给人玩弄权谋、与正面人物诸葛亮为敌的印象,然而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不仅以司马懿为主人公,还把司马懿刻画为一位心忧天下、隐忍、逆袭的君子。国内两家卫视,播出该剧双双获得高收视率,该剧网络点击量更是逼近60亿次。

三国热,好理解;司马懿热,耐人寻味。就此,长江日报记者日前电邮专访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朱子彦。

司马懿首次作为正面人物亮相荧屏

在朱子彦看来,三国后期,司马代魏,是无可厚非之事。曹魏后期的统治已经腐朽,曹丕之子、魏明帝曹睿虽是有为之君,但其后期穷奢极侈,他不顾当时天下尚未统一,民力十分凋敝,而大兴土木,盛修宫室。曹睿死后,曹爽执政,生活极其奢靡,他还和“浮华派”何晏、丁谧等结成朋党,“群官要职,皆置所亲”。为独揽朝政,曹爽对廉洁耿直的官员排挤打击,实行任人唯亲的用人政策。

朱子彦认为,司马氏家族此时凭“事功”逐步掌握朝政大权,取代日渐中衰的曹魏政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结束了“鼎峙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天下大乱的分裂局面,司马氏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不仅善于领兵打仗,还懂得治国之道,在历史上发挥了不逊于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主基调是什么?毫无疑问,主要看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朱子彦说,时至今日,人们对司马氏家族还是贬多于褒,这是令人遗憾的。长期以来被污名化的所谓野心家司马懿,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出现在荧屏上,拨乱反正,非常好,也非常有必要。

看历史人物不能只以忠奸来区分

与诸葛亮比,司马懿为人显得见机行事,一生都在自保求生,更多的是实用主义策略,似乎少了宏大理想和信念操守,这使得人们容易评价他是一名老谋深算的政客,但人们很少去理解司马懿所处曹魏政权的生存环境。

朱子彦认为,司马懿寻求自保,实在是情非得已,迫于无奈。因为一开始曹操对司马懿并不信任,怀疑司马懿有野心。传说曹操还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子里吃草料。指曹家的天下以后就要落到司马氏父子手中。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对臣下猜忌,这是非常可怕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司马懿在言行举止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司马懿深知在曹操手下做事凶险,早年曹操派人请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推脱说自己中风。曹操派人刺探,如果有假,就要杀掉司马懿。刺客把刀架司马懿脖子上,司马懿面不改色,完全像个中风瘫痪的病人。在电视剧中,这件事被改编为司马懿让马车轧断自己双腿。

中国传统社会士大夫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是在刀锋下过日子,作为一个谋略家第一要务当然是自保。

朱子彦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这是没有疑义的。老谋深算的权谋家、老奸巨猾的政客,与优秀的政治家、推动历史进步的英雄之间,有时并无一条明显的鸿沟,两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历史人物脸谱化、陈式化,以忠奸来区分。有时混淆了对历史人物为人处世、人品的道德评价,和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两者的关系,用道德标准评价人物。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遮蔽了国人的视野,也窄化了国人的文化胸襟。评述历史人物,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褒之捧入九霄云外,贬之打入十八层地狱,就是不能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的真相。

访谈>>>>司马懿为三分归一统打下基础

  司马懿对社会经济多有贡献

读+:司马懿在发展社会经济、选拔人才方面做了哪些事?

朱子彦:针对“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的弊政,司马懿多次上书,要求朝廷免除一部分劳役,以疏民困。司马懿关心农业发展,注重兴修水利和屯田。司马懿曾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他支持大将邓艾在淮河南北大搞军屯的建议。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司马懿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他提拔邓艾之例最为典型。邓艾“家贫”,“为农民养犊”,“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但很有才能,被司马懿破格选用。后来邓艾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率军一举灭蜀。

读+:曹操对司马懿不放心,多次动了杀心,为何没下手?

朱子彦:司马懿最初在曹操手下干事,成为一个工作狂。他不是每天八小时工作,而是废寝忘食,连喂养牲口的饲料这样的事情,他都亲自过问。他还特别善于公关,尤其是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时间长了,曹操才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

后来曹操、曹丕父子准备代汉的时候,司马懿拼命地劝谏,显示自己是曹家的忠实奴仆,这样才得到了曹操的赏识。等到曹丕做了皇帝之后,司马懿步步高升。后来魏文帝病重,司马懿就成为托孤大臣。

  司马懿也有残忍的一面

读+: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城破之后,大开杀戒,史载“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这是否让人可以看到司马懿性格中的另一面?

朱子彦:我不否认司马懿的残忍、嗜杀,以及对亲人的薄情寡义。又如司马懿“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姐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手段极其毒辣。但与其功绩相比,无疑是次要的。正如评价曹操一样,曹操也是个杀人魔王和精于权术的老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充分的肯定。当我们分析评述曹操、司马懿等人功过时,很容易看到他们的性格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巨大反差,即功过同在,或曰功过集于一身。“历史行程二律背反”的现象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常常是不合逻辑,前后矛盾,曲折隐秘,复杂微妙的。

  正史和小说共存并无不可

读+:为何在后世民间评书、文艺作品中,司马懿一直不被重视?

朱子彦:魏晋禅代之后,“司马篡魏”的看法即已形成。君主专制时代,臣下须绝对忠于君主的正统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司马懿的后人、晋明帝司马绍谈及祖上?“创业之始”,即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这段历史时,认为祖宗以如此手段夺权,很不光彩,曾因此羞愧万分地说:“晋祚复安得长远!”由于后世皆认为“司马篡魏”,故其在历史上被抹黑,成了反角,自然也就不被文艺作品所重视。

读+:你曾说过“假作真时真亦假”,有没有办法消除民间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带来的对司马懿的不客观评价?

朱子彦:《三国演义》写的太精彩了,在民众中三国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虽然郭沫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替曹操翻案,但时至今日,在京剧舞台上,曹操仍然是白脸奸雄的形象。同样,司马懿在民间的奸诈形象也很难改变。我认为正史和小说两者并存,并无不可。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只要实事求是,不搞历史虚无主义,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