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王金华(左)、徐福禄(右)作客市民大讲堂。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15日讯(记者宋磊 余坦坦 罗斌 通讯员卢锦锋 袁莉 刘望 罗瑶)王金华、徐福禄是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医生,2015年至2016年,他们被派往非洲莱索托从事医疗援助工作,克服当地高温炎热、时常无水、卫生条件极差等困难,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圆满完成繁重医疗工作和援助任务。
15日,王金华、徐福禄登上市民大讲堂第173期讲台,讲述他们在莱索托医疗援助的故事。
看肢体语言判断病人病情
“其实没什么,我们所做的都是医生应尽的本分。”王金华说,当时,他和徐福禄决定援非初衷相同,都是出于优秀医生的精神感召。他说,近年来,市六医院已有不少医生自愿援助非洲,克服重重困难,仍无怨无悔,激发了他和徐福禄的援非愿望。“医生应有职业操守,为了病人,可以不分国界。”徐福禄说。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初到非洲,所见所闻仍让二位医生深深触动。
2015年10月10日,二人抵达莱索托首都马塞卢。在飞机上,徐福禄用手机拍下眼前所见:大片的红土地上,全是低矮破旧的房屋,树木稀少,异常荒凉。
他们重点援助的医院是家省级医院,却只有一栋单层平房,且缺医少药。当地没有自来水,还正逢50年不遇的干旱,医疗队平时饮水只能盆盆罐罐地买,洗澡更是奢望。不久后,他们得知,当地艾滋病患者人群比例超过30%,内心惴惴不安。
投入工作,王金华和徐福禄发现,语言沟通是摆在他们面前首要难关,他们英语不太好,很多当地人也只说本地方言,了解病人病情困难重重。一两周后,他们找到方法。徐福禄说,当地人肢体语言丰富,通过细心观察、仔细琢磨,他发现,完全可以通过病人的比划了解病情。一年多来,他用肢体语言为病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未误诊。“抓头是头晕,就查查血压;按胸口,多是胸痛,要检查下心脏。”
义诊归途与死神擦身而过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病原体,损害或危及生命的情况被称为职业暴露。王金华作为一位骨科大夫,面临职业暴露的机率很高。骨科手术需要经常接触小骨片,很多骨片锐利异常,稍不小心,就会把手指戳破出血,给艾滋病人做手术时,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将极有可能感染艾滋病。
一次,王金华在为一位艾滋病人做手术时,不慎刺破手指。经过紧急处理后,他开始服用抑制病原体扩散的药,该药需要连续服用一个月,且副作用大,伴随恶心腹泄等症状。但他忍住服药不适,仍坚持上班,一天也没有休息。
医疗援助的一年多时间里,王金华与徐福禄利用休息时间,到各个乡村共巡诊18次,每次每人诊治病人不下两百多人,一天下来,腰都挺不直。除了劳累,他们面临的还有生命危险。
“真是惊心动魄,我们从死神身边擦身而过。”徐福禄讲述,去年的一天,他们义诊归来,乘坐的车辆是当地医院的旧车,当他们从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下坡时,车胎爆了,汽车失去控制,所幸司机及时停住了车,才避免了车毁人亡。看着周边的悬崖峭壁,他们惊出一身冷汗。
无药也可救活产妇被当地医生称“专业”
“作为一位医生,看着病人转危为安是最幸福的事儿,再苦再累也值了。”一次成功抢救一位产妇的经历,令徐福禄颇有成就感。那天,一位双胞胎产妇被紧急送到他面前。这位已经被当地医生放弃抢救的孕妇神智不清,口鼻冒出白沫。徐福禄当即判定,孕妇为围产期心肌病伴急性肺水肿,应赶快服用抗心衰药物,但在他所在的医院没有这类药品。危急时刻,徐福禄果断命令护士将病床倾斜,并跪在地上,立即将胎儿接生出来。由于此举缓解了孕妇心脏负担,她终于脱离了危险,双胞胎儿也成活了一个。看到危机化解,当地医生翘起大拇指,对他连说:“Professional(专业)!”
一天中午,徐福禄接到求救电话,一位几天前正常分娩的女性突然生命垂危。到达病人身边时,徐福禄判断,病人内部器官很可能大出血,于是现场分工,检查出血位置、调配药物,还将病人之前产下的婴儿抱来,用哭声唤醒她。抢救了4个小时后,这位女性终于慢慢苏醒,当她抱着婴儿,投来感恩的目光,令徐福禄深深感动。
一年多来,王金华和徐福禄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莱索托外交部门、受援医院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也令他们颇有成就感。“身在国外,我们医生要捍卫的不止是医生的职业尊严,更是国家的荣誉。”王金华说。
互动:
院长为医生点赞,无私援外精神已成职业道德标杆
“两位医生为医院、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感谢他们!”今日,市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郭洪走上市民大讲堂讲台,为王金华和徐福禄点赞。
郭洪说,我国对非洲实行医疗援助由来已久,1963年4月,我国对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开创了中国对非卫生援助的历史。早在1966年,市六医院就开始对非医疗援助,至今已派出12批次人员赴非,涉及国家达11个。
郭洪说,2014年以来,六医院开办道德讲堂,讲述该院先进典型故事,至今已举办了22场,讲堂“典型人物”大多是该院援外医生,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事迹一次次感染着该院职工。“一个个无私援外医生的鲜活形象,已成为职业道德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