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生计拾荒五年
今年40岁的新洲人余红梅,在姐妹五人中排行老大。8岁时母亲去世,升学到初三时,又遇妹妹患重病。当时只有14岁的余红梅,只好辍学挣钱给妹妹治病。
16岁时,希望摆脱命运束缚的余红梅借来3万元,开办蜂窝煤厂,却因父亲病重,不得不贱价卖厂,背债救父。
21岁时,余红梅遇到老实本分的胡习周。胡习周家徒四壁,母亲还患有精神病。虽然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但是余红梅仍然坚持要嫁给他。
余红梅的理由很朴实,她觉得胡习周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两边家里都穷,门当户对,不会谁看不起谁。在余红梅的坚持下,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本想一起开始新的奋斗,可没想到,刚结完婚家中又遭变故。
婚后不久,余红梅父亲出了车祸,小两口举债万元,“穷到没有米下锅了”。儿子才三个月大,父母也需要照顾,家里仅靠种田难以维持生计。
出路在哪里?无奈之下。余红梅和丈夫只好选择了出门捡破烂。
一段时间后,爱琢磨的余红梅,画出了她的拾荒地图。此后,余红梅的三轮车,总是塞得满满的。继而,跟随余红梅拾荒的人达到100多人,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破烂王”。
“哪怕是冬天,也是半夜两三点就从家里出发,用破棉被裹在身上睡在车厢里,车身颠簸,震起垃圾里的灰尘,扑鼻而来。一般早上六点抵达目的地,简单吃点早饭后就四处搜罗废品,直到夜幕降临,收拾东西,又是伴着扑鼻而来的怪味和灰尘回家。
这样艰辛的日子,余红梅过了5年。
旧木桶里发现商机
余红梅命运的转变,来自于偶然的一次机会。
2003年,拾荒的余红梅偶遇来村里搜集宝贝的山东古董商人,商人看上了她手里的旧木桶。这些在余红梅眼里看来只能拿来当柴火烧的旧木桶,商人却愿意出5块钱一个的高价回收。
临走前,古董商人要和余红梅合作,帮他收集旧木桶。并告诉她,不管收多少,只要有他都要。
在农村,这样的木桶家家户户都有,用来挑水,但伴着铝制水桶、铁制水桶在农村市场的推广,笨重的木桶逐渐被人遗忘在角落里。余红梅开始四处收罗这种木桶。
后来,这位商人找来一位美国人合作,办了一个加工厂,联手将旧木桶加工,卖到了国外。余红梅不满足于自己是寻找货源的角色,以木桶做股份成为股东。
生意越做越大后,慢慢地余红梅发现,旧家具翻新成工艺装饰品,也能卖出高价钱。她自学了手艺,开了翻新旧家具的作坊,渐渐地,小作坊变成了大厂房。
2008年,余红梅将生意扩展到古建筑收购和建造,在湖北、湖南、福建多个地方建设了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一笔生意就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2013年,余红梅成立自己的公司,从一位“破烂王”变成了年家产达1600万的老板,全国有十多处的古建筑出自于她的公司,成为所在地展示古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余红梅本着“传承民俗文化,挖掘民间遗产”的宗旨,采取“修旧如旧”的工艺手法,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家具运用现代工艺进行整修,远销海内外。
建文化博览园带村民致富
去年,余红梅的身家已经上亿。但看到村里的村民还是和以前一样贫穷,大量男劳力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妇女守着家中七亩三分地,生活不见好转。虽然自己陆续帮助了部分村民脱贫,但余红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2009年始,余红梅每年给凤凰镇福利院的每位老人送上1000元和衣服等生活用品。2011年始,余红梅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村里出来的优秀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的启动资金。承担村里优秀初中毕业生高中三年的学杂费用。2014年,余红梅成立桃园的农村合作社,村民自发入股,没有钱入股可以以人力入股。
“我一直认为扶贫应该进行项目性扶贫,开发好的项目让村民参与进来,赚到钱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技术,提升专业,村民如果选择自主创业,我也会给予建议和资金支持。”余红梅说。
在新洲区政府支持下,她的民俗博物馆建立了起来,一栋栋仿古建筑拔地而起,古色古香的味道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
与此同时,余红梅正在实施一个更大的计划。她要建立一个一千多亩的民俗文化博览园,在规划中,这个博览园有“一街六院五园”,涵盖古玩文物、民俗文化、瓜果采摘、茶文化等。这样就能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岗位,同时吸纳村民入股,实现共同富裕。
余红梅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一些承载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古建筑、老房子被拆毁破坏,一些体现传统民风民俗的老物件,也逐渐从人们眼中消失。她现在专门对一些老旧的传统民居古宅进行抢救性的收购保护,并且在自己的家乡新洲凤凰镇原样复建了部分老房子。
“我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乡亲有深厚的感情。早年拾荒做旧木桶生意时,跑遍了各地的山水和古村落,同时接触了大量的古文物后,便爱上了这美轮美奂的古建筑。为了留住这些美,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于是投资集加工生产、观光休闲、古文化博览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园。”余红梅说。
民俗文化博览园中几栋仿古建筑拔地而起,寨内十几栋徽派建筑交错并列,荷花池塘荷花盛放,几十米的水上观花长廊供游客观赏荷花。百草园、古戏台、古学堂古色故香,527亩的桃园供游客享采摘乐。她说,建设投入已经3000多万,整个园区预计投入2.5亿元。给百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定期举行专门职位培训班,提高村民在服装业、绿化、园林管理、餐饮、酒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如今,村中近九成留守妇女都在余红梅的公司和民俗文化博览园工作,21户贫困户成为了余红梅公司的股东。
文/詹海波 陈建伟 殷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