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群好医生曾宪玉初心未改 丈夫戏言她是“三不管”妻子
2017-07-13 12:09: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记者刘璇 通讯员谢沛霖 喻锎 严睿)本报连续3天报道了“病友群好医生”曾宪玉的感人故事,引得数万读者网友热评,人民网、中青网、中华网等各大网媒纷纷转载。昨天,记者继续采访了她的同事和亲人,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发现了一个初心未改的曾宪玉:她在家里是“三不管”的不合格妻子;在科室一角,她将大学时期背经方的习惯坚持了18年;而在近年的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上,她的现场同声翻译赢得满堂彩。

丈夫戏言她老人不管、老公不管、孩子不管

如果工作和家庭各是10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昨天,面对记者的追问,曾宪玉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工作90分,家庭不及格。

“多亏了这些年公婆的支持和丈夫的理解。”说起家人,曾宪玉满是愧疚。

“我找了个‘三不管’妻子。”丈夫程洪波与曾宪玉是大学同学,他笑着告诉记者,他这个同学妻子整天忙工作,老人不管,老公不管,孩子不管。“女儿朵朵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程洪波说,女儿1岁时曾宪玉被公派出国学习,一走就是两年,回来后又忙着读博士,朵朵上小学三年级就自己挤公交车上下学。每次问女儿长大后干什么,她都说只要不当医生其他都行。

爷爷奶奶心疼儿媳工作忙,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每天晚上7点半,全家人都会等着曾宪玉回来一起吃饭。“这个习惯持续了好些年。”程洪波叹着气说,每天只有在饭桌上,全家人才有机会说说话。吃完饭,她马上就钻进房里,不是看专业书,就是回复病人的微信。“女儿起初总埋怨,妈妈给病人的时间比我们多得多,现在她也习惯了。”

上班18年仍坚持天天背经方

同是皮肤科门诊负责人,童中胜和曾宪玉一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早上都会看到曾宪玉拿着经方书背诵,不时拿着笔在本子上写画。“上班18年,还能坚持像上大学时那样读背,太不容易了!”说起曾宪玉,童中胜言语间最敬佩的是曾宪玉的“初心未改”。

在童中胜眼里,曾宪玉坚毅果断,做事风风火火。“能在一个年门诊量近百万的科室从事管理工作,没有点魄力和能力是根本无法胜任的。”

“好医生,必须敬业,更须精业。”知名皮肤病教授段逸群告诉记者,曾宪玉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2015年5月,科里派她到北京随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学习。期间,她整理冯世纶医案1000余例,结业时冯老赠与“凌云”二字,希望她将自己的经方在武汉发扬广大。除了扎实的中医功底外,段逸群透露,曾宪玉的外语水平也是一流。2014年全国中医药皮肤科年会上,曾宪玉在现场做同声翻译,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段逸群说,唐代著名医学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技术要精湛,品德要高尚,曾宪玉做到了。

  用“科技新渠道” 为医患关系解压

  鲁珊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开始,就在人堆里忙到没空上厕所,回答上千遍同样的问题,而你还能热情洋溢,说真的,你不负“天使”之誉。

而如果你又疼又痒又难受,等了一上午,看病1分钟,又去等着做检查,好不容易结束,医生又下班了——讲真,我理解你胸中怒火。

医生与病人,谁朝谁发怒?

医患本身不是一对矛盾,恰好相反,他们是战友,一个用性命,一个用技术,并肩对抗疾病与死亡。但如今,双方常陷医患矛盾的泥沼,医患关系已被列为最难解的社会关系之一。

若论问题所在,正如好医生曾宪玉所说,“医患矛盾多源于沟通不畅”。

曾宪玉和她的朋友圈,打开一条新鲜的思路:互联网让人际沟通如此便利,何不用在病人身上?看病的核心在确诊。首诊必须当面,望闻问切,避免误诊。但类似健康咨询、诊后随访这些“外延”,则可以浓缩到手机上。避免病人跑路,也避免医生无数次的重复。

因此曾宪玉说,医生管理自己的患者群,看起来多耗了精力和时间,其实是在帮医生省事。

在武汉的大医院,类似曾宪玉式的医生与病友圈有很多,而我们还乐见更多。

在看病的“外延部分”,科技完全可以成为看病小帮手,它是一条新的医患通道,纾解压力,增进沟通。顺便,还能扫荡那些躲在网络背后、不见面的假医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