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胆创新一个以命相托 医学大师登门感谢38年前病人
2017-07-13 11:43: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马廉亭在原家给原军成做检查

(记者田巧萍 通讯员彭绍荣 刘天元) 8日,解放军武汉总医院80岁老专家马廉亭,一天往返1200余公里,前往河南温县,专程登门感谢38年前的病人原军成。

马廉亭是我国神经外科介入治疗领域的奠基人。原军成是他使用这种治疗方法的最早的4个病人之一。

8日上午,温县黄河大桥桥头。马廉亭一下车,原军成双膝就跪了下去:“感谢您再生之恩!”

马老一步上前拉起他:“使不得!没有你们病人哪有我们医生的成就!我今天是来感谢你的。”

1979年,战士原军成因重伤被送到马廉亭所在的医院。弹片穿入颅底颈部,损伤了颅底颈内动静脉,形成颅底高位颈内动静脉瘘和颈外动脉假性动脉瘤,情况万分危急。军内外专家反复会诊,一筹莫展。

时年42岁的马廉亭大胆创新,从原军成脖子上取一小块肌肉,制成肌肉栓,借助血管造影机,从血管中将肌肉栓送到瘘口,堵住这个瘘,同时开刀将他脖子上的假性动脉瘤处理掉。

这其实就是中国介入医学的开端。手术成功,原军成得以生还。

而拿手术刀的马廉亭,自此涉足神经外科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原军成的方法被总结成“准介入疗法2”,写入我国最权威的外科教材《黄家驷外科学》;20多年后,国际上正式命名这种介入+手术的方法为“复合手术”。

“38年来,我写文章、获奖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平时闲下来也会想起他,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健康怎么样。医学发展离不开病人的推动,是他们哺育了医学。”8日,马廉亭见到已60岁的原军成,心愿得以实现。

在原军成家里,马老送给原军成一个红包和一本刊有当年手术画面的画册。

马廉亭在扉页上写道:送给战友原军成留念。

他说,军人都互称战友;其实病人和医生也是战友——战友就是生死与共的人。

两位老战友的牵挂和感谢

8日上午10点20分,河南温县黄河大桥桥头,80岁的马廉亭终于见到了他38年前的病人——60岁的原军成。

原军成双膝跪下:“感谢您当年的再生之恩!”马廉亭弯腰将原军成拉起:“我是来感谢你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想找到你,来看看你!”

马廉亭拉起下跪的原军成

1、原军成战场受重伤

原军成将马廉亭接到自己位于县城子夏大街尚武区邻里8号的家。

三层楼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要不是您当年救了我,就没有我这个家!”

1979年3月9日,22岁的原军成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第5天。在进攻303高地时,一枚炮弹飞来,原军成顿时感到脖子上被烧着了一般,血喷了出来。他奋力咬开急救包,用纱布一圈一圈地缠着自己的脖子,缠完第三个急救包,昏了过去。

再次有意识时,他已躺在武汉军区总医院(现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前身)的病床上。后来他得知,受伤后,他被战友送到友谊关,再从友谊关到昆明,乘坐运送伤员的专机来到武汉。

脖子上鼓起巨大的包,原军成最后被诊断为颈外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高位颈内动静脉瘘。炮弹损伤了他的血管。应该到脑部的血液从那个瘘口回到心脏,一方面使脑部供血不足,另一方面增加心脏的压力。而那个因血管破损而形成的假性动脉瘤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

原军成命悬一线。

1979年马廉亭(右一)给原军成做手术现场(资料图片)

  2、马廉亭用“放风筝法”救活原军成

医院立即请来军内外两位顶级神经外科专家给原军成会诊,两位专家研究后均表示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让我来试试!”时年42岁的主治医师马廉亭站出来,他想到一个“放风筝”的方法。

原成军在受伤后的第八天,躺上血管造影机床。马廉亭先用开刀的方式,将形成原军成假性动脉瘤的血管结扎,再从他的脖子上取一小块肌肉,绑上手术线,夹上银夹,制成肌肉栓,切开动脉壁放进去,再开放血流,像放风筝一样让肌肉栓在血流的推动下到达瘘口处,封住瘘口。

手术圆满成功,原军成得救了。

  3、一台手术成就一位医学大家

“当时主动提出给原军成手术,我也不是盲目的,医生的职责就是要利用一切现有手段,去解决问题。”

7月8日,马廉亭在去河南的火车上告诉武汉晚报记者,1977年医院进口的血管造影机,当时价格57万美元。面对花了宝贵外汇买回来的珍贵设备,拿手术刀的马廉亭主动学习研究。在原军成之前,他用这台血管造影机完成过3例类似手术,但是用到弹片火器伤,原军成是第一例。

马廉亭自此一头闯入了神经外科介入学领域。

马廉亭给原军成用的手术方法,他自己形象地取名“放风筝法”,2008年编入我国最权威的外科教科书《黄家驷外科学》时叫“准介入法”;20多年后,国际上给这种介入+手术的方法正式命名为“联合手术”。这也是我国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发端。

1991年,在国际放射学会会员长长的名单里,终于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马廉亭。1999年,马廉亭因在神经外科介入领域的成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县医院的医生也会做血管介入手术了!”让马老欣慰的是,他奠基的中国神经外科介入学,已长成参天大树,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健康。

“没有病人,就没有这一切!”在从武汉去河南的火车上,马老语重心长地说,医生的技术和经验都是在病人身上练出来的,病人将自己的性命托付与医生,让医生练手,他们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我们作为医生,最要感谢的是病人。

“38年了,我总是想起你!”马廉亭告诉原军成,他曾找过原军成原来所在的老部队,但由于部队改编,一直没有原军成的消息。

4、重生的原军成有了第三代

“6月30日我们联系上后,我几天晚上都睡不着,今天4点半就醒来了。我3次去武汉找过您,都没有碰到您!”原军成告诉马廉亭,年轻时感受还不深,但到了现在,他的生活越来越好,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救他的人。

1979年7月,伤愈后的原军成回到部队。4天后,他因“因战一等伤残”病退回到温县赵堡镇东马村的家。他右眼失明,脖子的肌肉里还有4片弹片。因为颅脑受过重伤,头痛一直伴随着他,不能劳动,靠抚恤金生活。

马廉亭将一个红包塞到原军成手里,原军成坚决不收。马老硬塞给他,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1980年,原军成与县机械厂的张凤群结婚。“儿子今年36岁,在县城工作,女儿30岁,大学毕业留在北京。老母亲87岁了,一直跟着我们生活。有两个孙女,一个外孙女,一个外孙子,全家老少11口人了!”原军成告诉马廉亭,他的家庭很幸福。

厨房里飘来饭菜香,原军成执意留马廉亭在他家吃顿饭,他专门请了厨师来家里,头天就开始准备了。

“来,我跟你检查一下。”马廉亭起身,穿上白大褂,拿出他的检查工具箱,一项一项给原军成仔细检查起来。

“天凉快点,你到武汉来,我们给你做CT和血管造影,看头痛的后遗症能不能治疗一下。你来时,告诉我,我去车站接你!”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