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从未说出来的承诺 “扶贫书记”主动请缨到蔡甸最偏远村
2017-07-11 09:07: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记者杨蔚通讯员严铮熊斌孙克亮实习生王静文) “我欠乡村群众一个承诺,这真是弥补的好机会。”2015年,“扶贫书记”李志强主动请缨来到蔡甸区张湾街同心垸村。

为了这个承诺,他自愿来到这个离城区最远、扶贫任务最重的村。如今,他牺牲在了访贫路上,也带走了这个无人知晓的承诺。

1981年2月,李志强参加工作,在蔡甸区法院当书记员。居民纠纷很不好调解,长时间的深刻反思后,他发现只有深入基层,像了解自己一样去了解群众,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也能更有利于工作。

1990年12月,李志强作为年轻优秀干部被选调至乡镇工作,走遍了奓山街、张湾街、柏林乡镇,一呆就是7年,直到母亲去世,他才调回法院。此后,家人和同事总会听他提起,他欠了村民一个承诺。

2015年10月,根据市委和蔡甸区委的工作安排,蔡甸区法院需组建4个扶贫工作队与4个重点村组对接,李志强一开始并不是法院派驻扶贫村的“第一书记”候选人。正当院里为原定的驻村书记因故不能到岗,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发愁时,李志强主动表示:“我曾经在张湾街工作过,对那里比较熟悉,我欠村民一个承诺,请组织准许我担任张湾街同心垸村扶贫书记。”

考虑到李志强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个人要求,院里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天,他如愿踏上了同心垸村的扶贫路。

同心垸村是2014年省扶贫开发的重点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棉花、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每亩地年纯收入仅100多元。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缺劳力、缺技术等。

“真实才能精准。”李志强来到同心垸后,马不停蹄地召集村两委干部开会了解有关情况,带着村干部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和村民深入交流,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步骤。经过一系列的摸底、梳理、筛选,将33户共101人纳入帮扶对象。

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李志强提出要因地制宜,劝说村里1200亩土地集体性流转,要让贫困户握着“土地的金饭碗”增收脱贫。

因不少村民有所顾虑,不愿土地流转,李志强只好白天上完班,晚上就赶到村民家上门做工作,连一顿晚饭都没有在村民家吃过。现在流转后的每亩地光租金就有500元。

而后,他又帮助协调引进当地企业在村里发展蔬菜产业园,让382户村民受益,带动周边及70多个贫困人员增加了经济收入。2015年同心垸村4户12人脱贫,2016年3户10人脱贫。2017年原本计划脱贫13户24人。还没来得及完成计划,李志强就倒下了。

“他总说他欠村民一个承诺,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他一直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村民都很感激他。”村支书杨玉清说,村里会积极带着村民,完成李志强未完成的脱贫计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