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亚欣)6月30日,全国节水型城市复查专家组来汉。专家们在考察武汉园博园后,认为该园建设贯彻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园内每年节水24万吨、开园近两年来楚水依旧清澈堪比泳池标准用水更是称赞不已。
2015年9月,武汉园博园正式开园。北面叠起的荆山,南面人工开挖形成的楚水,是园内的两大地标性生态景区。近两年来,这两大工程不仅作为景观工程,更作为生态工程,造福一方。
据了解,整个园博园,靠雨水就基本能自给自足。园博园内共设有6个弃流池,用于雨水收集,每个池的储水量达200吨。这套收集雨水的系统可将污染物复杂、污染程度高的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有效分离,并沉淀过滤,供园区内绿地灌溉、水景、水池用水的补给。
位于南区的灌溉泵房,相当于园区自有的自来水厂,1小时可处理100吨用水量,前期收集的雨水都需经它之手,再通过遍布地下的9公里长的管道分流,可抵达每个展园预留的供水点。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李良钰介绍:“通过雨水收集、循环使用,基本可以满足园区灌溉用水,这极大地降低了武汉园博园的养护成本,一年可节约用水24万吨。”
“今天早上刚经历一场大雨,园内的多个水体依旧清澈,这是怎样做到的?”面对专家的疑问。李良钰解释道,紧邻金银湖的是园博园九大主题花园之一的杉杉湿地,水域面积6400平方米。通过泵房向紧邻园博园的劣五类水质金银湖取水,经过湿地植物的初步净化,水质可达到四类水质。初步净化后的水体,在压力泵的助力下,被输送到园博园区制高点——高30米的荆山之顶。荆山之水顺势而下,经10个巨大梯形状的石块,一直通向园博园北区的楚水之中,“这样的流量自然而经济,通过层层瀑布,增加了水体含氧量,也进一步提高了水质。”
另一侧,在位于长江文明馆东侧的楚水区域,楚水在通过国际最前沿的STCC系统处理、经由碳吸附原理去除杂质后,泵房会将水再次送往400米开外的荆山之顶,最后经小瀑布景观及花溪汇入楚水。如此循环,使之成为真正的活水,水质也进一步得到了净化,最终达到泳池用水的三类水标准。
听过讲解后,复查专家们感叹,武汉园博园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运用颇具巧思,这个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至今在国内仍处于领先水平,它完美诠释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