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10名成员8人牺牲,后人:传承他们的忠诚与献身精神
2017-06-29 19:05: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6月29日讯 今年是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90周年。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前身。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面对生死考验,10名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中8人先后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对信仰的忠诚。

牺牲的8位成员,年纪最大者 45岁,最小21岁。主席王荷波被叛徒出卖,在狱中受尽酷刑,但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副主席杨匏安被捕后,面对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引诱不为所动,甚至摔掉蒋介石的劝降电话,慷慨就义。萧石月当选候补委员仅19天,就牺牲在战场上;张佐臣是杨培生的入党介绍人,两人同时被捕,一同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2017年6月,长江日报发起大型采访活动,记者分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寻访8位烈士的事迹和后人,展现他们忠诚于党、舍生忘死的革命献身精神。6月29日,长江日报以《用生命诠释忠诚——追寻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八烈士精神》为主题,一次用了近十个整版展现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八烈士事迹与精神。

王荷波(1882—1927) 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请求党组织对我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教育他们千万别走和我相反的道路。”

女婿任职电信总局却不先装家用电话

王荷波烈士墓位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不远处寄存着王荷波五弟王凯的骨灰,兄弟俩年龄相差19岁。王凯曾长期从事党中央地下机关的秘密交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国务院机要交通局局长。

王凯的女儿王皓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王荷波兄弟五人,他是老大。四个弟弟中除一人早逝外,其他三个都在他的带领下参加了革命。“大伯父虽然牺牲得早,但他的言行对父亲的影响很大。大伯父牺牲后,父亲也被国民党逮捕,在监狱中关押了十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父亲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

家住福州的王更生是王荷波三弟王介山之子。 “大伯父的思想对我父亲的影响尤为深刻。”王更生回忆说,他退伍时,本想到父亲单位搞摄影,没想到却被父亲一口拒绝,最后到工厂当了一名工人,直至退休。

赵迪是王荷波外孙,父亲曾任电信总局副局长。有两个小事,赵迪至今记忆深刻。一是父亲从不用公家的车办私事,平时上班都是骑自行车。二是直到家用电话基本普及,家里一直没有安装过电话。父亲说,按规定不能装就不能开这个口子。详见☞: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被周恩来称大哥,女婿任职电信总局却不先装家用电话

6月5日北京,王荷波外孙赵迪(左)和其五弟王凯之女王皓光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 记者胡冬冬 摄

杨匏安(1896-1931) 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再苦再危险,我们也要革命到底。”

牺牲后四个儿子都走上革命道路

今年88岁的杨文伟是杨匏安最小的孩子,父亲去世时他才2岁。

杨匏安牺牲后,他的家人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子杨玄由周恩来送去参加革命工作;二儿子杨明1938年在武汉找到周恩来,随后去了延安;三儿子杨志也被党组织送去延安参加革命;最小的儿子杨文伟则被祖母、姐姐杨绛辉等带到香港,继续为党收集、传递情报。 “1945年,广东党组织找到了我,把我送到东江纵队。因为有在香港从事无线电台工作的经历,组织就分配我在部队做电台机要工作”,杨文伟告诉记者。

离休后,杨文伟带着家人回到珠海定居。香炉湾畔有一座杨匏安的雕像, “1986年,我们家四个兄弟在分离了50多年后,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里。后来二哥、四哥在外地去世,骨灰都送回了珠海,就埋在这里的树下,永远陪伴着父亲”,杨文伟老人指点着雕像右后方的两棵柏树。没有墓碑,甚至没有任何标识,杨匏安的两个儿子就静静长眠于此。详见☞华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列主义,他牺牲后四个儿子都走上革命道路

6月10日,广州珠海,杨文伟夫妇站在杨匏安雕像前 记者胡冬冬 摄

许白昊(1889—1928)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决当做中国有用之人。”

传承精神后人每年清明诵家训

许白昊侄孙、56岁的应城市国税局副局长许振斌告诉记者,许白昊弟兄三人,他是老大。北伐军进入武汉后,许白昊把二弟许华明、三弟许克明接到武汉参加革命。许华明在一所学校读书;许克明参加国民革命军,成为营级军官后曾回过一次应城老家。许白昊牺牲后,家人没有了许华明、许克明的消息,此后几十年杳无音信。

在应城市国税局的一个楼层,许振斌带记者参观了廉政文化长廊,宣传栏上面印了许白昊一句原话,“决当做中国有用之人”。 许振斌说,这句话来自许白昊写给应城家里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装在一个苏联长牛皮信封里,它躲过了国民党、日本人的历次搜查。

“大爹许白昊家书里那句话,如今成为许家的家训,每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姐妹几家以及孩子们,都要到许家祖坟前,齐读家训”,许振斌说。详见☞ “决当做中国有用之人”,他让父亲卖地筹钱参加革命,直至牺牲未回家

许白昊侄孙许振斌(右)和其母亲 记者任勇 摄

张佐臣(1906—1927)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请带一信给我的妻子,叫她不要难受”

遗孤在苏联出生俄名意为“星火燎原”

周月林是张佐臣的妻子,两人于1926年结婚。 据周月林回忆,1927年6月,张佐臣被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期间,对同时被捕的难友说,“如果你们能出去,请带一信给我的妻子,她在苏联,叫她不要难受,再嫁一个好人。”

经平湖党史部门查阅档案发现,1926年深秋,张佐臣将怀孕6个月的妻子送往苏联。

张佐臣女儿伊斯克拉(忆霞)照片 浙江新昌县党史办提供

在新昌县党史办,记者拿到了烈士遗孤的数张珍贵照片,从相关信件可以看出,这些照片是周月林第二任丈夫梁柏台1930年由苏联寄给家里,并且写着:“这是我的女儿忆霞,在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三日周岁时拍摄于伯力城。现在她已有三岁多了,每天从早晨八时到下午三时在幼稚园受教育,说得一口纯粹的俄语,但中国话却懂得不多。”

梁柏台给女儿起了个俄文名字:伊斯克拉,意即“火星”,取“星火燎原”之意,期盼女儿做“革命火种”,中文名叫忆霞。详见☞:年仅21岁牺牲,中国大使馆曾寻找他苏联出生的女儿

蔡以忱(1896—1928)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要为百姓着想,不要找组织的麻烦。”

同事几十年不知其孙为烈士之后

白家嘴村的部分房屋,如今还保留着旧时土墙黑瓦的模样,走过一条狭窄的小巷,蔡亚生指着一间只剩下一面墙的旧民居说:“我的祖父蔡以忱就是在这间屋子出生的,他读小学就离开了这里。”

蔡以忱曾对长子蔡惠安说,为人要正直,要为百姓着想,不要找组织的麻烦。蔡亚生说:“我父亲蔡光海虽然很少见到祖父,但这些话对他的影响也很大。父亲一辈子为人本分正派,从来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在父母的教育下,蔡亚生和兄弟姐妹也都自食其力。1978年,蔡亚生考入黄陂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蔡榨中学教书8年,1986年入党,后被抽调到区人大常委会。他工作勤奋努力,曾荣获武汉市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

蔡亚生的领导和同事一直不知道他是革命烈士后代,直到2013年,武汉市纪委的同志为办展览找蔡亚生了解情况,大家才知道他是蔡以忱的孙子。

“祖父为革命抛家不顾,又是这么廉洁,我们后辈绝不能给他丢脸。”蔡亚生说。详见☞:董必武曾派秘书前来看望,蔡以忱后代生活困难仍不愿添政府麻烦

蔡以忱的后人在向记者讲述先烈故事 记者胡九思 摄

杨培生(1883—1927) 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一个人能为天下劳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动派,大家安居乐业,不就是顶好的事吗。”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精神成为家风

6月6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川沙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张兰英指着展墙上的两句话说,一句是:“我看党为平民谋事就是好,即使砍我脑袋,我也要参加共产党。”另一句是:“一个人能为天下劳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动派,大家安居乐业,不就是顶好的事吗。”

6月7日,杨培生四子杨继新的子女杨明娟、杨明珍、杨宝用,五子杨渔春的子女杨敏华、杨一斌、杨桂芳、杨宝丰,相约来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共同追忆祖父的革命经历。

杨宝丰说,祖父牺牲时,父亲杨渔春才5岁。“虽然父亲很少对我们讲祖父的事,但看得出,他对祖父心存敬仰,也一直用行动让自己不愧为烈士后代”,杨渔春为人忠厚、本分,在工作中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勤奋。杨宝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杨渔春对他说:“勤恳工作,老实做人。”这句话,杨宝丰一直牢记心上。详见☞:富家子弟为革命散尽家财,没有留下一件像样的衣服

杨培生后人察看曾经关押先辈的地方 记者胡九思 摄

萧石月(1900—1927)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等我长大了,我也打天下,让穷苦百姓翻身做主。”

革命故事在家族流传成为精神传家宝

今年69岁的萧真应是萧石月二哥萧连恒的孙子,家住兰江村马家组16号。虽已年近七旬,头发花白,走路颤颤巍巍,可一讲起萧石月的故事,萧真应的眼中就闪烁着兴奋和自豪。萧真应在政府修缮的“萧石月故居”内,一边小心掸着墙上的灰,一边自豪地说,萧石月的这些革命故事,在家族里广为流传,“他对革命的忠诚,已成为我们家族的‘精神传家宝’”。

2015年5月,衡阳市专门批准“萧石月故居”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兰江村党支部书记萧敬喜指着每个房间,一一告诉记者,哪一间是萧石月父亲的,哪一间是兄弟们的,哪一间是萧石月的婚房。尹黑白则表示,萧石月尽管在27岁即献出了生命,但是他的斗志、他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永世流传。详见☞:婚后与其妻呆了三天就毅然革命,直到牺牲仅回家一次

萧真应是萧石月侄孙,应该是萧石月最近的亲人了 记者任勇 摄

阮啸仙(1897-1935)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哪怕是最困难时候,仍要与党保持一致。”

儿孙遵家规一分一毫都自己挣

从河源市区出发,驱车30公里抵达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阮啸仙故居就位于此。如今,这栋三进院落式客家民居建筑已经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平头老百姓,用爸爸的话讲,一分一毫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挣出来的”,阮啸仙之孙阮钦彤告诉记者。

阮钦彤高中毕业后,分配进广州第三针织厂当裁缝,从学徒工做到熟练工,再做到车间二三十人班组的负责人,勤勤恳恳,直到1998年工厂倒闭,没两年,妻子所在的指甲钳厂也倒闭,一家人一时陷入困境。“父亲阮乃纲从没有动用自己烈士后人的身份去谋福利。”阮钦彤说。

阮钦彤的儿子阮士君,现在中央审计署驻广州办事处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初知道曾祖父阮啸仙是革命烈士,是爷爷阮乃纲只言片语中提到的。“爷爷说得最多的是,让我们好好以曾祖父为榜样。曾祖父的事迹,让我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希望自己继续踏实走好自己脚下路,踏实工作”。详见☞:与儿子聚少离多仅通过两封信,贫病交加仍设法与党组织联系

广东河源市东源县阮啸仙故居 记者李葳 摄

烈士牺牲后,他们的名字始终被历史铭记,他们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在后人身上传承,在他们的出生地、工作地和牺牲地被人们纪念、弘扬。

文字记者:刘功虎 鞠頔 蒋太旭 欧阳春艳 万建辉 周满珍 黄征 宋磊 汪文汉 刘智宇 通讯员:王谦 裴高才 颜学甫 李莉 张兰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