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穷小子返乡带村民共奔致富路
2017-06-28 08:43: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武汉市农委 长江日报联合推出

新理念 新业态 新动能

9年前,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大路村还是一个远近有名的贫瘠之地,这里的耕地平均亩产粮食不到800斤,村里共257户村民,贫困户就达103户,“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一度负债72万元。由于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曾经空空荡荡,被路过的乡邻称作“空壳村”。

如今,大路村村民家家住上了小洋楼,楼顶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集镇上健身场所、生活超市、公园、新卫生院、幼儿园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在村里就能打工赚钱。村内已经有6家现代化农业企业,2万余亩大型综合农业园区。

9年来的巨大改变,源于大路村村支书胡涛。他放弃城里的优越环境返乡创业,一步步将大路村从“空壳村”变成如今年产值上亿元的生态村。

勇于挑战

“全村最穷小子”创千万利润

提起胡涛,大路村怡山湾的一位老人评价说:有想法,常常做出一些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1960年,胡涛出生时家里很穷。上小学时,胡涛常常到出嫁的大姐家蹭饭吃,因此被一些村民嘲笑为“全村最穷的小子”。

初中毕业以后,胡涛被公社派出务工,进了搬运队。1982年公社解散以后,胡涛壮着胆子留在城里,把农产品弄到城里卖。短短两年时间,就赚到了回乡盖房、结婚的钱。

婚后返城时,胡涛在班车上遇到了法泗镇林业站站长黄凯洲。黄凯洲告诉胡涛,“如果你愿意来镇上的林特公司做业务员,就给你解决户口问题。”

为了城镇户口,胡涛放弃了农产品的生意,回到县城干起一名小小的业务员。凭借做生意累积的经验,胡涛在基层干了两年,由于表现出众,当上了武昌县(现江夏区)电缆厂厂长,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

1997年,胡涛再一次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当时,电缆厂面临改制,作为江夏区林工商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厂长,只要返回机关,他就能当上副局长,但胡涛却选择了“买断”工龄、自主创业,然后用个人所有积蓄把电缆厂租下经营。1998年大洪水以后,全国农网改造随之到来,3年内电缆厂纯利润超过了1000万元。

返乡创业

迁村腾地建设万头养猪场

“9年前,大路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建成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的特色集镇,这都是被生猪养殖给逼出来的。”胡涛说。

2008年以前,大路村耕地分散,水利设施严重欠缺。村民们编了一句顺口溜来形容,“耕田耙地全靠牛,栽秧割谷全靠手,运进运出全靠肩,有收无收全靠天”。村民们长年辛苦耕种,平均亩产粮食不到800斤,人均纯收入仅3000多元。

乡亲们的境遇,多年来胡涛看在眼里,愁在心上。2008年,他决定和在外经商的同村企业家联合成立武汉银河生态农业公司,在大路村建设规模上万头的养猪场,带动村民致富。

但新问题随之而来。根据相关规定,规模化养猪场距离居民住所不少于1000米,大路村村民居住分散,难以达标。胡涛灵机一动,想出新办法:何不干脆借此契机,帮助养猪场周边村民实现整体搬迁,借助土地平整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村里的怡山湾建设一座现代特色的小集镇。

胡涛认为,“土地流转”是一个实现企业、村庄双赢的机会。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平整以后,通过科学规划,让杂乱的农村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养猪场产生的垃圾可以加工成沼气和肥料供农民使用。就这样,一场土地流转的试验和谈判在大路村开始了。

当时,大多数村民都住在简陋的砖瓦平房中。银河公司与大路村委会召开动员会,村民们纷纷同意按“盖好新居——拆迁农房——腾地复垦”的流程,逐步搬入集中的新居社区。

经过规划设计,大路村怡山湾迁村腾地一期工程在2008年8月8日动工,启动资金由银河公司从银行贷款两千万元。2011年起,首批202户村民陆续住进还建的新居,每户只需出资5万元,企业、村民都获得了实惠。

竞选村支书

告别安逸带领村民共奔致富路

2011年,胡涛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竞选大路村的村支书。

“您何苦要去挑那个担子?”大女儿胡俊听到消息,立即对父亲提出了质疑,家中其他成员也纷纷表示反对。

家人的反对是有理由的。大路村是个“空壳村”,全村30年来没有集体经济(企业),当时累计负债72万元,“当这个村支书绝对是白吃亏”。那一年,胡涛已经51岁,完全可以享享清福。当上村书记后,村里的很多事务将不得不亲力亲为,家里人实在不想让胡涛去操那份心。

事实上,胡涛返乡创业之初,也没打算多操大路村的这份心。入股银河公司时,胡涛本来是想为回乡养老留个后路。银河公司发展迅猛,出乎胡涛的意料。2010年,凭借出色的表现,胡涛还当选了第九届全国创业之星。

但家乡的情况让胡涛忧心。虽然自己致富了,但走在乡间的路上,胡涛看到母校法泗镇石联小学的门窗破旧,操场跑道积水泥泞,不禁唤醒了心底的浓浓乡愁。胡涛拿出50万元,帮助母校修整门窗、建塑胶跑道。

村里一位叫邓新发的村民,已经70岁了。为种几亩薄田,老人每天要挑200担水灌溉田地,一担水重达六、七十斤。

“我挑两担水也受不了,何况年逾古稀的老人!”胡涛感叹道,一个七旬老人尚且能够以超过他能力百倍的毅力在劳作,我们这些后生哪里好意思休息。邓新发的境况,更让胡涛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曾几何时,自己也是这个村里贫穷的一员,现在有能力了,有义务来拉乡亲们一把。

兑现承诺

亿元园区力促贫困户甩掉“贫困帽”

2011年,胡涛当选村支书,当场向村民们许下了宏愿:“当年还清所有债务,第二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所有村民住上新房,实现养殖、种植机械化……”

仅过半年,这些承诺就已经兑现了一半。土地流转后,胡涛通过平整土地、修筑道路、完善水利,建立规模养猪、大棚蔬菜、大米加工、禽蛋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提供上千个劳动岗位,探索出一条以企兴村、以村促企、企村共赢的发展模式。

胡涛介绍,土地流转后,“失地”的村民仍可以返租重新规划的土地,参与规模化的农业养殖、种植产业,租金和流转费一样。想就地打工的村民,可以进入银河公司上班,每个月领取固定工资。如此一来,收入最低的村民每个月也有2000元的工资,当年的103户贫困户早已甩掉了“贫困帽”。

“如今,刚上任时的承诺都已经兑现,我很欣慰”。胡涛回忆,他当时一个个的与村民代表谈判,把每个组的村民召集到村里开会,给大伙讲解土地流转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工作,最终圆满完成。现在,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每人每年补贴一万元。老人生病住院,村里也有补贴。村委会干部的年薪,在胡涛上任以后也提高了近三分之一。作为村支书,胡涛年薪本来有2万元,但胡涛将这笔工资都让给了原村支书。

如今,这个地处江夏区的偏僻山村,在村支书胡涛的带领下,平整土地6000亩集中流转,先后引进和培育6家现代化农业企业,建设了2万余亩大型综合农业园区,组织800户村民拆掉原有住宅迁入新社区,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大路村从穷乡僻壤实现华丽转型,跻身市级重点城镇型中心村、江夏区十大“最美生态村湾”,全村年产值上亿元,村民年均收入5万余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