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两篇文章曾进高考试卷 都是9分的现代文阅读题
2017-06-07 08:42:00 来源: 武汉晚报

不经意的一次手机搜索,武汉大学教授陈望衡意外发现自己的一篇学术文章被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采用。最近,陈教授的弟子们又检索到老师的一篇文章进入2015年全国卷的考题。更神奇的是,他还有5篇文章被各地高三模拟试题作为阅读材料采用。

进入考试命题视野是哪7篇文章?带着这个问题,武汉晚报记者昨天在陈教授的家中对其进行了专访。

文章多与生态环保有关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和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现代文阅读题,阅读材料都来自陈望衡的著作,都是3小题共9分。辽宁卷的试题材料,主要阐释人类居住的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之间的关系,节选自他的文章《环境美学的当代历史使命》。全国卷的试题材料,则是一篇关于“接受美学”的短文,主要介绍了“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也是艺术作品创作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颖观点,它出自陈教授的《艺术是什么》一文。

此外,陈望衡的《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朴素之美》《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环境美学的新视界》《中国古代如何言说自然美》等5篇文章被各地选为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的阅读材料。

陈望衡今年73岁,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规划中心主任。陈教授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学术作品数百篇,出版学术专著30部。他是中国环境美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创立的“境界本体论美学”被誉为中国美学新的一派,其国内外影响正在扩大。

陈望衡说,去年他带学生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火车上想用手机查下资料,就让学生给装了个搜索软件。他一时兴起,输入自己的名字,发现有不少关于自己的介绍,“说实话,我平时不太关心人们对我怎么评价。”他说,当搜到后面几页时,发现自己的文章被辽宁卷选用,吃了一惊。

最近,学生告诉他又有一些高考试题摘用了他的文章,他才开始思考起这个现象来。

“黄晓明大婚”成为创作素材

“我的文章频频被高考命题者看中,可能是它们与当下社会热点联系比较紧密吧。”陈望衡说。

他说,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保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陈教授的这7篇文章,多数与生态环保相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三居”观点外,颇有影响的一篇就是《朴素之美》,这是《人民日报》向他约的稿,于去年1月18日发表。创作灵感来自黄晓明大婚的豪华排场和花费所引发的争论。

在陈教授看来,财富是可以由私人合法取得,但创造财富的资源却是全人类共享的,任何人都没资格浪费。他在《朴素之美》一文讲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是以节约资源为美,任何浪费资源的行为都不符合该观念的核心理念,倡导一种低碳、低能耗的生活方式。

博士生做考题也没能全对

采访时,记者将2012年辽宁卷的那道题做了一遍,结果,3道题错了1道。

“哈哈,我的博士生也有没全做对的。”陈教授说,命题者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他文章精髓,挺用心的。有些考点就是概念之间的细微区别,有些隐性概念需要考生仔细斟酌。

就拿记者做错的那道题来说,有个表述不正确的选项,记者没能选出来。该项说:“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3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陈教授说:“这个表述错就错在‘方面’二字。‘方面’表达的是一种并列关系,而这‘三居’之间应该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你看我原文用的是‘层级’这个词。”

中学生也能看懂他的学术文章

大学教授、博导的专著和大块头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显著,难被一般读者所理解,更何况是高中生了。而陈望衡的文章与读者距离很近,“我的文章能入选高考试题,可能还因为比较通俗易懂吧。”

记者仔细阅读陈老的几篇文章,其对理论的阐述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个复杂的理论,甚至能够做到上口好记。可以说,陈教授的文风是在理论深刻和语言平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这可能与我做过儿童刊物编辑有关。”陈教授说,他196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积累了大量国学知识,之后又当了近7年的语文老师。1974年,他被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此后6年一直担任少儿刊物的编辑。他觉得,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一方面夯实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另一方面因为工作对象主要是小朋友,他学会用好懂的方式来写作,渐渐成了习惯。

1980年,他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成绩虽过了却因波折最终无缘读研,但复试期间他得以结识当时中国的美学大家朱光潜、李泽厚等人。于是从本科起便对美学痴迷的陈望衡,在几位大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人生。

学术观点被地方官员采纳

陈望衡说,自己文章进入高考考题,说明出题人的眼光。事实上,这些文章在学术界甚至政界都已有较大影响。

被2012年辽宁卷采用的《环境美学的当代历史使命》这篇文章,最早是2010年发表在上海《学术月刊》上,后来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陈望衡还曾经受邀带着这篇文章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学术报告,文章的英文稿还在国外一本英文刊物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肯定。

在这篇文章里,陈望衡首次提出“三居”的层级关系,指出“乐居”才是居住的最高层次,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和谐的。此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在打造某某宜居之城,当陈教授的“乐居”观点一出,就被一些地方主政者注意到,很感兴趣,因为这与当前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陈望衡说,最典型的例子是江苏省吴江市。该市市委书记说,结合吴江实际生态、经济状况,吴江基本达到陈教授所说的居住的前两个层次“宜居”和“利居”,因此要进一步提出“乐居吴江”的口号,为此先后派出两拨人来到武汉向陈教授咨询。后来,“乐居吴江”被写进该市“十二五”规划中。不仅如此,该口号还得到中央政研室肯定,并派专人入吴江实地调研,调研结果集结成《乐居吴江》一书,书末表达了对陈教授的感激之意。同时,相关调研文章在《求是》杂志上发表。

这之后,西安雁塔区、甘肃省庆阳市亦将“乐居”观点作为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意见,邀请陈教授前去考察讲学。陈望衡还承担并完成了武汉市宝通寺旅游规划、武夷山下梅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规划。

记者王震 刘丰 实习生徐悠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