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
李佐军
向松祚
记者张隽玮 李佳
“仅有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粮食”,29日,前上海校友会会长、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马咏华在政企对话环节中,向到场的武汉市区局相关负责人直言。
“资智回汉工程”如何落地,如何将校友优势真正变为城市优势、产业优势?国内顶级经济学家、武汉的城市管理者和华科系企业家,理性用数字说话,共论站在中部崛起支点上的武汉,高校和城市如何共拧一股绳,共创全球背景下的创新未来。
大的风口已到
做好准备成为创新第四极
“两个百年‘中国梦’的核心一环,需要中部崛起;中部崛起,需要武汉成为创新的第四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当一座城市的创新投入强度占GDP比重超过2%,那么城市的经济就开始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在这方面,深圳、上海、浙江、江苏走在全国前列。
对武汉爱之深责之切,他说,“经济发展要由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而武汉的创新投入不足江苏省的1/3,大的风口已经到达,武汉是否做好了准备?”
他认为,武汉要汇集全球创新资源、成为未来全球最有创新活力、最有实力的地方,要创造“三个一流”:一流名校、一流名城、一流名人。一流名校如华中科大,学生是创新之本。武汉要建设一流名城,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
2015年,华中科大43.5%的研究生毕业留在了湖北,未来这一数字很可能上升到60%甚至70%。武汉要和高校一起拧成一股绳,为武汉成为中国创新第四极做出最大的贡献。
武汉崛起
需要依靠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武汉的崛起具有全局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一上台就站在舞台中央,开玩笑说自己喜欢在中间讲,“中部崛起”。
“武汉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就是人本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我认为人本理念,就是要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并要依靠人、指导人。”他说,作为武汉校友,他提出四点建议供武汉参考:一是关注,希望武汉主动提出需求、发展的蓝图,让校友有行动的基础、引导校友的行动;二是调研,吸引校友多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武汉;三是行动,鼓励校友有资金投资金,有知识分享知识,有信息共享信息;四是持续,把关注武汉、投资武汉、建设武汉变成一项长期的工程。“做到这四点,将为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城市做出巨大贡献”。
弘扬企业家精神
诞生一批世界级科技企业
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称,自己这一代人是极为幸运的,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崛起,是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秘诀,也是一把最重要的钥匙。
而面向未来要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他认为武汉要吸取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如何能够弘扬企业家精神,能够让无数的企业家不断地涌现,能够给企业家创造出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轻松的环境,更加有利的环境,是摆在我们所有决策者,特别是政府决策者面前最重大的,也是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科技仍是第一生产力。他建议母校华中科大及所在地武汉,要把精力及资金投入基础科技领域的创新,依靠科技创新诞生一批世界级科技企业。
声音>>>
城市与人才要形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在政企对话环节,企业家们毫不客气发问:武汉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确已有之,“资智回汉工程”背景下,人才回来,有没有高工资,武汉招商引资的成本优势又会不会受到影响?
武汉市招才局专职副局长孙志军说,人才的需求和城市的需求产生叠加,汇聚到一点——寻求发展机会和发展愿景,“要建成这个城市和人才之间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就是十个字,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同时,他介绍,要把需求的人才对象做到全覆盖,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基础人才等,同时要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形成机制创新。
有企业家提到在其他地方落户的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重要的是政府“不叫不到,有求必应”,这是最大的“便利”。
我市相关负责人承诺,将提供机制保障,对于破坏招商引资的环境采取“零容忍”,无事不扰,有事主动上门。
据了解,我市已设立校友回汉产业基金,20个亿撬动100个亿资本回汉,带动200个亿以上的校友在汉投资项目和产业链。同时,根据武汉的总部招商政策,对于总部经济特别扶持,最高奖励可达1个亿,新落户的最高资金奖励4000万,对于在汉发展的企业最高资金奖励3500万,同时,即将出台的“黄金八条”在企业落户、大项目投资、企业增资扩股、达产等方面有一系列政策,高管奖励除资金奖励外还有别的奖励,“系列奖励在全国同等城市中能达到最优”。(张隽玮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