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创业企业家密集度惊人 CPU般大脑更有亟待爆发的创意
2017-05-25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如果说2004年海外兴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那么现在国内出现了“华中科大创业企业家现象”。

一大帮充满创造荷尔蒙的年轻人在此聚集,历经校园岁月浸润,若干年后,戴上了“创投教父”“微信之父”“PPTV之父”“互联网新贵”等名头,成就了“聚如火,散似星”的佳话,华中科大“创业企业家”的密集度惊人。

“更有高科技的敏锐度,更能够理解新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正门,关山大道一路向南,距离3.2公里处,海康威视大楼矗立,成为关山大道上的一个地标。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31年前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打造出一个数字监控领域的龙头企业。他最初的创业伙伴,是同届毕业的校友胡扬忠。两人同在杭州中电五十二所,日后完成了从工程师到企业家的人生转型。

华中科大校友龚虹嘉的加入,让海康威视插上资本的翅膀,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监控设备供应商,市值超2500亿元。作为天使投资人,龚虹嘉从海康威视获得了近万倍的高额回报,但他的初心,“只是想帮同学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在海康威视大楼的卷皮,也有类似基因。

2009年,26岁的夏里峰从华为辞职,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寻找创业机会,认识了还在软件专业就读的师弟黄承松。师兄弟合作打造的平价电商企业,如今已是武汉互联网独角兽之一。

更早几年,还在通讯工程专业就读的夏里峰结识了姚欣,参与了PPTV的早期创业。“华科男”姚欣的创业故事又激励了读高中的付小龙,他攒着劲考进了华中科大,日后也折腾起“休学创业”。

“创业红娘”刘玉教授创建Dian团队,孵化出520人,已产生54家创业公司。520人中产生54家创业公司的比例,几乎超过了美国斯坦福大学。

创新和创业滚成雪球,原本默默无闻的工科男在商界驰骋,世人蓦然发现,“华科男”已经成为一个创业群体、一种创业现象,他们被描述为具有“CPU般的大脑,小闷骚的内心,还有亟待爆发的创意与热情”。

“木讷”“码农”“程序猿”的标签之下,可以带着极客的神秘色彩,也有着某种简单和坚定,比如,实用而且实干,就想安安静静地做一款好用的产品;比如,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困惑,就想用掌握的技术手段去回应、挑战或征服。

技术,是绝大多数华科人创业的关键词。

1999年,该校电信系硕士毕业生黄立辞职下海,以全部积蓄30万元创立了高德电气,日后,这个做“黑科技”的企业帮助他登顶湖北首富榜。

华中科大的基因里,不仅仅只有技术。“我们比社会上没有学过理工科的创业者更重技术,更有高科技的敏锐度,更能够理解新产业。我们比其他文科、财经专业的同学拥有更好的知识结构,比自动化、电子或者材料专业的同学更懂市场价值、设计品牌、营销、人力资源。”从华中科大走出的信中利创始人汪潮涌告诉记者。

超七成华科男“迭代”创业新想法

把奔涌的内心,投射于现实,也许是华科人更能创业成事的原因。

上网查楼盘信息,是黄铁森团队每天的功课,他们骑着单车到各小区周边水果门店推销“森果”有4年了。这是一个水果零售领域的互联网产品,包括称重收款、微信商城等系统。

在华中科大学着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却以卖水果作为创业原点,生于1992年的黄铁森创业很实在。他的故事进入了央视纪录片《创业街》。

踏实、肯干、负责任,看起来平静如水,实际上心潮澎湃,内心的激情驱动他们在创业路上越走越远。

汪海兵创立的冰岩作坊、杨永智创立的联创团队……华科20余个各具学科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里,打破专业,超七成“华科男”在通过各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迭代”新的创业想法,一分钟都不愿虚度,不满足无变化的生活。

有“孤独而伟大”的信仰,为创业而生百折不挠

杨永智4年前写的信,让著名投资人钟晓林一直珍藏。在海豚浏览器创立之初,82级机电专业的华科系投资人钟晓林,投资了这位比自己小16岁的师弟,4年后他获得10多倍回报。

2014年,杨永智卖掉了海豚浏览器,他没有忙着套现,而是让投资人先退出,每位投资人都收到了他的信:“拿到你们的钱时我诚惶诚恐,这次让你们赚少了,感到很抱歉,下次让你们多赚点。”

之后,杨永智做机器人、区块链、人工智能,都有钟晓林的投资,“他参与的所有项目我都投”。数度创业,也有做得没有起色的时候,钟晓林对长江日报记者说,就冲那份“诚惶诚恐”,应该给有肩膀的人更多时间。

“校友创业投资中,有校友认定的原始股,相当于天使投资,天使投资实际上是拼人品”,华中科大上海校友会前任会长马咏华对记者说,“华科校友创业企业家群”抱团,他们有“孤独而伟大”的一致信仰,为创业而生,百折不挠。

华科王牌专业光电学院的“休学生”、1992年出生的付小龙,曾获千万元融资,创建的“恋爱笔记”项目淡出人们视线,他又扎进电商领域。但半年过去,还没有融资消息传出,“在产品不断完善和成熟后,再做融资的打算”。

他这一代的90后创业者们,有中断创业后再创业,有遇到撤资坚持创业,也有从海外回来创业。

他们膜拜的那些创业前辈,也有离场和转型的。创业精神不灭,启明学院各创业团队所在楼层的墙面上,空缺的编号正等着创业后来者填补,而那些已存在的名字,几年后或许还会闪亮在中国的创业江湖。

(肖娟 李佳)

责编:李智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