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花木兰》精致的表演和魔幻般的舞美特派记者彭年摄
本报北京电(特派记者耿愿)昨晚,由中央歌剧院、武汉市黄陂区政府携手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花木兰》,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一个外刚内柔的“花木兰”形象惊艳现场观众。
昨晚7时许,能容纳2000余人的国家大剧院歌剧厅几乎座无虚席。大幕拉开,一枚象征着荆楚文化的“铜镜”映入观众眼帘。随后,它变幻为圆圆的书桌,折射着木兰快乐的童年时光;换上戎装、替父从军时,它变幻为一轮薄雾笼罩的圆月,令人神伤;梦回少女时代,它又是家乡的那扇圆窗;在军营的残酷训练中,在木兰的情窦初开时,以及还乡后的“对镜贴花黄”,都有这枚或明或暗、变幻无穷的“铜镜”相伴,成为一个重要元素串起了整个篇章,令人眼前一亮。
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完成使命,到追求爱情回归和平与自由,花木兰的故事始于黄陂,流传民间,历经千年,璀璨依旧。这一经典故事曾多次搬上银幕、荧屏、舞台。不同于其他演绎形式,昨晚的舞剧版,虽然没有文字的解读,但对花木兰内心世界的刻画仍细致入微。比如加入了花木兰和卫将军的感情线;会为了一个敌军抛弃的孤儿而只身犯险;最后功成名就,她却一心回家……
有小情亦大爱,花木兰这个角色,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既要演出“当户织”的少女,又要演出“寒光照铁衣”的女汉子,力量与妩媚并存。但昨晚的“花木兰”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这些舞蹈演员都快成半个武术演员了,尤其是花木兰的饰演者,不容易。”来自北京的观众王先生感慨道。而整台演出古色古香的基调,对细节和人物心理的诠释,以及现场伴奏带来的震撼效果,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于国外电影版的夸张线条,又比传统戏剧元素更多样,我还是更接受这样的‘花木兰’”。
据了解,舞剧《花木兰》的主创团队均由我国一流艺术家担纲。总编导由周莉亚和韩真担任,编剧由诗人、词作家朱海担任,国家一级作曲杜鸣担任谱曲。主演阵容同样强大,饰演花木兰的是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员、荷花奖金奖获得者郝若琦;饰演卫将军的独立舞者黎星,也曾获中外众多舞蹈奖项。而现场80多人的大型交响乐团伴奏,也是舞剧中较为少见的。在国家大剧院的首演后,6月5日、6日,舞剧《花木兰》将走进武汉琴台大剧院,并于随后展开全国巡演。
主创揭秘
这个花木兰多了些柔情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曾多次搬上银幕、荧屏、舞台,仅舞台剧就涉及歌剧、京剧、越剧、楚剧、昆曲、秦腔等众多艺术形式。美国迪士尼公司动画片《花木兰》更将木兰故事推向全世界。舞剧版《花木兰》又有哪些特别之处?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剧相关主创,揭秘该剧幕后的故事。
不同于其他版本,舞剧版加入了孤儿柔儿这一线索。编剧朱海告诉记者,为了让花木兰的形象更真实丰满,剧中特别增设了战争孤儿柔儿这个人物。“透过孩子的视角解读战争的残酷,通过柔儿与花木兰的交集和情感碰撞,展现不同于以往花木兰形象的女性柔情的一面”。
剧中有不少战争场面,武打戏既是亮点也是难点。编导周莉亚透露,剧组专门请了武术教练指导,全封闭排练。“演员们每天起早贪黑地练功,身上受伤也咬牙坚持,很多女演员还要求队友必须将拳头打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感受到角色在剧中的疼痛。”刀光剑影打斗的背后,则是波澜起伏的情感纠葛,“我们塑造的花木兰,外壳坚硬,内心柔软”。
在另一名编导韩真看来,“这个版本最大特色就是不矫情,干净利落,明朗活泼。”为表现复杂而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舞剧巧妙运用铜镜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人物的一体两面,也增加了舞剧的观赏性。“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本剧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与将军的一段双人舞,那种既想接近,又不敢接近的情绪,就刻画得非常有趣”。
现场80多人的大型交响乐团伴奏,也是该剧亮点之一。但对于作曲家和演员来说,却是一大考验。担任谱曲的杜鸣介绍,因为需要整体的驾驭能力。而指挥和乐手的二次创作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使每一场演出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意境。(耿愿发自北京)
链接>>>黄陂定制舞剧版《花木兰》
时间回到一年前。2016年4月12日,武汉市黄陂区政府与中央歌剧院在北京签约,携手打造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双方约定,由黄陂区政府出资,中央歌剧院负责总制作,以黄陂花木兰故事为线索,打造一台精品剧目,双方共享著作权。也就是说,这台舞剧由黄陂区定制,讲述的也是黄陂木兰故事。
木兰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的故乡,近年来,黄陂大力挖掘木兰文化,全方位打造木兰文化品牌,创作了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楚剧《少年花木兰》、电影《烽火木兰山》等文艺作品。此次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打造的舞剧《花木兰》,则是木兰故事系列的最新姊妹篇,进一步扩大木兰品牌的影响力。
(耿愿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