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完成最后“深海一吻”安装到位
2017-05-03 00:1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最终接头钢壳混凝土浇筑时的照片)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韩玮 通讯员 隋业辉 王虎)昨日,在近30米深的伶仃洋海底,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12米最终接头成功安装到位。接头焊缝完成焊接后,5.6公里长的海底隧道预计本月底全线合龙。在这一高难度工序背后,来自武汉的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院功不可没。

昨日下午3时,记者电话连线中交二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副经理兼副总工张洪。他称自己正在海上,因通话信号较弱,记者又通过短信采访。

张洪介绍,这个长12米的最终接头主体由中交二航局牵头实施,除吊装外均由二航局负责,包括钢壳结构的加工,钢壳混凝土浇筑及沉放后的钢接头焊接、注浆。

与其他沉管管节不同,最终接头构件采用世界首个“三明治”梯形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高11.4米,底板长9.6米,重达6000吨,相当于25架空客A380的重量。它安装在海底隧道的29号和30号两节沉管之间,像个楔子一样把沉管隧道连为一体。

张洪表示,最终接头的施工、吊装、沉放对接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工序,采用全新的整体预制安装结构,设计新颖,施工难度很大,风险非常高。从加工到吊装持续时间长达大半年。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海底环境恶劣,最终接头表面要涂装防腐材料,涂装质量要求高。“这就好比油漆涂在钢材上,很容易掉,我们就要做到不能掉。”最终涂装质量比行业内的要求还高得多。

此外,为了防止海水渗漏,最终接头的中间断面以及接头两端的外圈,都装有橡胶材料的止水带,具有120年使用寿命,安装精度以毫米计。

(小标)毫米级海底“穿针”难度堪比“太空对接”

武汉测量队把住“最后一关”

中铁大桥院监理公司港珠澳岛隧项目监理员许光明介绍,他们承担了接头安装完成后的贯通测量工作。当最终接头吊装沉放于海底后,10名测量员就将从人工岛进入海底沉管隧道内部,再走到29和30号沉管之间的12米接头处,运用水准仪、全站仪等设备,分别对接头竖直和水平方面的精度进行测量,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通过得出的数据验证沉放是否精确到位。整个测量过程预计需要1小时左右。

最终接头是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的控制性枢纽,也是全线合龙的最后一环。如果这个对接做不好,整个隧道就没办法投入使用。

这样一个“大家伙”入水后还要受洋流、浮力等影响,姿态会发生变化。水的横流对最终接头的影响就更加敏感,它很容易摆。目前这个季节径向流量会加大,因此误差无论横向也好纵向也好,需要控制在5厘米以内。

完成这样一次“毫米级”水下对接,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许光明说,这个接头具有伸缩性,就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沉放到位后,再通过千斤顶分别将它往两侧顶,使之与29号和30号沉管实现对接,严丝合缝。“这就好比海底‘穿针’,难度堪比太空对接。我们的测量团队将把好最后的测量关。”

(小标)模拟演练2个月 接下来15天 160人水下接力焊接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在水下安装成功后,有临时止水装置确保沉管和最终接头对接处不漏水,但要永久性做到滴水不漏,必须在接下来的15天内完成近2300米长的对接口四周的焊缝焊接。经过特殊培训的160名焊工将接力完成超过两公里的焊缝焊接。

总包方中交二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三一工区工程部副部长冯伟介绍,合龙焊接施工在接头两侧各高10米、宽3.5米、长36米的狭小空间内进行,每个空间内的装配、焊接、碳刨、打磨等同时作业人数达到约30人,通风差且湿度高。

焊接需要2000瓶氧气、乙炔、二氧化碳,通过提前布置的管路,将气体安全输送到施工作业的结合腔内。

这种焊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陆地或海上焊接。冯伟介绍,将采用冷风机来保证最终接头里面空气畅通,使用加热器对焊缝进行预热,达到焊接所需要的温度。人员在水下有限的空间内,作业风险也非常大,这就需要加强通风和排风。

同样的工作量,陆地焊接,5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但海底接头焊接比陆地上要多花至少一倍的时间。冯伟表示,此前就在南通的基地按1:1大小做了密闭空间的模型,焊接团队160人经历2个多月模拟全实战演练。160人将分成四个班组,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据悉,焊接精度以毫米计,对焊缝的要求非常高,不能漏水,不含起泡。“堪比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焊接质量工艺。”

接头焊缝焊接完成后,还要在接头隔舱内灌注混凝土和水泥浆,使之在海底不会变形且受力稳固,然后拆除接头两端的钢封门,届时,整条海底隧道将真正实现贯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