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爆红争议来袭 范雨素“躲”了:希望这事快结束
2017-04-27 06:55: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晨报

  热爱文学的范雨素。

武汉晨报(鲁艳红) 范雨素,一位来自襄阳的育儿嫂,12岁时因为看了琼瑶小说,给自己改了个文艺的名字,在她44岁这年,因为发表在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一篇7000字左右的“自传”《我是范雨素》,一夜之间红了!昨日,全国数十家媒体赶至范雨素在北京的居住地皮村准备“围堵”这位农妇作家,但是,范雨素躲了!

在范雨素那篇点击超过10万+的文章中,她开篇那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透露着她对命运的自我解嘲,或许是这份清醒让她在初期面对媒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相信文章走红会给我带来什么变化,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我只希望这件事能尽快结束。”然而,不管范雨素愿意不愿意,爆红给她带来的争议,才刚刚开始。

记者鲁艳红

文字好不好?

“老天爷赏饭吃”还是

“高度笔法均不够”

在《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里,范雨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一家三代人的生活。首发这篇文章的“正午故事”编辑淡豹如是评价范雨素:“她文笔轻盈,有种难以模仿的独特幽默感,有时也有种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生活的故事,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

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流传后,仅初中毕业的范雨素文字中透露出的灵气和天赋让网友赞叹。“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这样的句子被广泛摘抄和转发,网友评论“她的文字惊人,是老天爷赏饭吃。”但同时也有声音认为,“不觉得范雨素写得有多好,吹捧过分。她写得很真实,但高度和笔法都不够。”甚至有读者认为,范雨素的这篇文章里,编辑后期加工力度比较大。

对于此,范雨素给出过回答:“我开始写的是母亲,编辑看了以后,说你能不能加一些自己的故事?我就加上了我的故事,交给编辑。”

淡豹在提到与范雨素的微信对话时举例,她谈到自己的哥哥和舅舅时说:“后来,我琢磨,他们的前生是帝王将相,今生是草芥小民。所谓的高层、底层都是同一个灵魂。”淡豹说,她就是这样写微信对话的,她就是这样的语言。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文本上来说,范雨素的文字是一种质朴的叙述,有生活的超脱。文章中透露出幽默、解嘲,这是底层文学的新样式。”

每个生命自有来处与去处

不能比较

范雨素爆红后,很快有人将她与余秀华做比较。两人都来自湖北农村,生活处境艰难,以文学的方式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有一个范雨素也许不太愿意面对的话题是,她会不会成为余秀华第二?

范雨素很诚恳地回答了对余秀华的看法,“不同的环境造成你无法理解那个人。她出名的那首诗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那些媒体关注的点是残疾、色情,然后才是她的才华。”范雨素同样不希望媒体对她的关注点跑偏,甚至不愿意引起关注。

而余秀华则感到了困扰,她对记者表达了对此事的观点:“每个生命自有来处与去处,不能比较。每个坚强的女人都很辛苦,不值得羡慕。我不愿意和任何人比,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刘川鄂则认为,若要将范雨素和余秀华相比,那就是“文学之于人,之于草根,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力量,能让人们对生命中的困苦有所超越。”

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

我习惯了靠苦力谋生

读书和写作是范雨素的习惯。在北京打工的这20多年,范雨素一直坚持阅读习惯,除了纸质书,她还关注了很多文学期刊的公众号。她在北京皮村的房子只有十多个平方米,但床下、桌上都是堆着各种书。她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她说:“人活着总要有点事做吧,我挣钱是为了让自己和孩子有饭吃,这是生理欲望。写小说是出于一种精神欲望,是一种希望,就像罗素说的,有事做、有希望,能爱人。写小说就是有事做了,做了一件和吃饭无关的事。”

在此之前,范雨素默默地读书写作,她甚至不愿意让太多人知道,“读书是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个打工者,我并不太想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喜欢看书,因为我不想刻意显得自己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爆红给范雨素带来了太大的变化,“眼下有四五家出版社找到我,希望出版我之前的长篇小说,不过那些都是我手写的草稿,是不是真能走到出版那步,不敢想。”即使已经一夜走红,范雨素还是说:“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我习惯了靠苦力谋生。”

范雨素的命运到底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刘川鄂认为,人们应该从此事件上看到文学的力量,“很多人都有相同的命运,对文学的热爱使他们更能面对人生,直视苦难。范雨素的可贵在于她认识到命运的不公,但能坦然化解,在社会的复杂性中能保持个性。”不管范雨素的生活会不会发生改变,但刘川鄂很肯定地说:“一个人生命中有没有文学,其生命质量是不一样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