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仪式现场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4日讯(汪文汉 通讯员陈新勇)2017年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在这一天正式开建,标志着航天产业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作为首家入驻产业基地的商业航天平台公司,2016年2月在武汉注册成立的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四院,以下简称火箭公司)将投资约17亿元,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预计投产运营后两年内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根据协议,火箭公司将在武汉国家商业航天基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1500亩,其中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项目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引领项目,计划用地450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期总投资17亿元,主要建设固体火箭部装厂房、洁净装配厂房、总装厂房等,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
二院将在武汉市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注册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间工程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正式启动虹云工程等商业航天项目建设。湖南航天将电磁防护材料、特种软磁两个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入驻产业基地,开展电磁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投产后,将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军民融合电磁防护材料、特种软磁的科研生产基地,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
新洲区政府将研究并落实配套优惠政策,启动配套设施建设。为保障合作顺利,双方将建立领导互访交流机制,研究决策双方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建立项目协商沟通机制,确保日常联络和组织协调工作顺利开展。
活动当天,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等有关领导赴新洲产业基地现场调研,并出席了在武昌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具体名单稍后确定)。
2016年8月1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方案规划范围约68.8平方公里,103200亩,核心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基地,占地面积11800亩。根据规划,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将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集聚融合、重点突出、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主业牵引、流程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以新洲区阳逻商业航天城为核心平台,以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武汉院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产业化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为三大支撑,同步辐射孝感、远安、襄阳及整个武汉城市圈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力争将武汉打造成国家商业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基地和国际商业航天发展交流中心,成为支撑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阳逻商业航天城打造成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和武汉长江新区核心产业承载区。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航天科工将以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和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重点发展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步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航天基础产业,辐射带动大数据、智慧产业、智能装备等延伸产业,在产业基地依次布局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无人机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四大园区,全力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三五”末,将有100-150家航天科工及相关企业入住产业基地,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据了解,率先开工建设的火箭公司于2016年2月在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火箭公司专业从事运载火箭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航天器的研制、生产、实验与发射,面向国际和国内承揽商业发射服务。
今年1月10日,中国航天科工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入住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该基金主要以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混改、并购等为投资方向,重点围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项目投资。
航天科工还按照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原则,在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上设置“商业航天”专区,广泛对外发布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合作与配套需求,营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商业生态环境。目前已发布需求近2亿元,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商业航天产业项目中。
据悉,除了火箭公司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建设项目外,航天科工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项目、虹云工程(天基互联网)项目、快云工程项目、飞云工程(太阳能无人机)项目、空间站货物返回舱项目、空间新材料实验舱项目、新材料项目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业务项目等将陆续动工开建。
根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的相关合作协议,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将按照“产业新城联合建设”的模式实施,由武汉市政府委托第三方出资负责基地的基础建设,为拟入驻企业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全过程一站式服务,确保企业实现“拎包入住”;产城一体化运营商负责基地整体开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负责航天核心产业引领,以火箭、卫星、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项目的入驻,拉动更加多元的社会资源投入,促进整体发展。
航天金租正式开业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摄
航天金租正式开业,当日实现业务投放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金租”)与11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现场意向授信总额380亿元,总的意向授信额度达530亿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的9家企业及外部4家法人单位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业务规模34亿元。
航天金租于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2017年4月17日获得湖北银监局开业批复,4月18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正式开业。经过前期大量的业务洽谈和项目储备,航天金租开业一周便取得了丰硕成绩。目前,航天金租是湖北省第三家金融租赁公司,也是首家航天央企控股的产业系金融租赁公司。
航天金租由航天科工系统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航天科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机械总公司、湖北省宏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武汉市。其中,航天科工系统三家单位持股占比46.5%。
航天金租六大股东,各具特色。从行业看,既有制造企业,也有金融企业,还有省级资本运营平台;从体制看,既有大型央企,也有地方国企,还有股份制企业;从类别看,既有服务第一产业的农机公司,也有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企业,还有第三产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政策看,既有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航天央企,也有试点“投贷联动”服务中小企业的城商行,还有促进“三农”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农业机械运营平台。综合来看,航天金租兼具产业系租赁公司的客户资源优势、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资金资源优势和地方系租赁公司的政策资源优势,成为具有高度多元化和互补性的产融结合平台,有助于实现资本、技术、产业的有效融合。
航天金租的大股东航天科工集团是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也是践行“军民融合”战略的核心企业,有遍布全国的近600家成员单位。航天金租突出“军民融合”核心业务定位,依托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智能制造、智慧企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强大的产业优势,发挥其“高技术、国际化、体系化全流程、多渠道、大数据”的五个独特优势,坚持“风控第一、稳健经营、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为涉及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和扩大军工开放等各类“军民融合”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租赁服务,为航天科工集团重点核心客户提供上游供应链融资及下游贸易链融资。同时为其他股东及地方经济建设、实体经济服务,并谋求战略伙伴合作。
航天金租计划在经营初期为企业客户提供五大特色方案:通过直接租赁购建企业固定资产;通过售后回租盘活企业存量资产;通过直接租赁促进企业产品销售;通过“融资租赁+传统租赁”实现企业产品销售;开展供应链融资。同时,航天金租将大力开展产品创新,充分整合融资租赁的各项要素、可协同的金融业务以及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合理设计产品结构,以多样化产品服务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具体而言,就是灵活运用直租、回租、经营性租赁、联合租赁、杠杆租赁等N种业务模式,结合企业的不同行业、不同属性、不同类别和不同发展阶段,创新开发“过桥式租赁、成长型租赁、共享型租赁、投资型租赁”四类产品,为商业航天和军民融合中的各类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融资租赁服务。
航天金租将与各类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运用多种金融产品及其组合,从境内外获取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航天金租的融资模式与资金渠道包括:股东投资、银行信贷、信托贷款、发行债券、保险资金、资产证券化、各类理财资金投资及公开发行上市等。
航天金租致力于推动航天应用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航天高科技对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未来,航天金租将承载国家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机遇,借力武汉创建国家商业航天技术产业集群的契机,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自主创新”的航天精神,以“建设国内最具特色的金融租赁公司、打造金融租赁行业百年老店”为发展愿景,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服务于商业航天的飞云、快云、行云、虹云和腾云等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全力支持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航天金租也将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湖北自贸区、长江新城建设,为武汉打造国家级中心城市和湖北实现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再签商业发射大单,将首次实践星座快速构建模式
4月24日,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公司,即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与国内客户一次性签订四发快舟一号甲(KZ-1A)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合同,可在一周内完成四颗卫星连续发射服务,实践遥感星座的快速构建,进一步彰显快舟火箭快速发射能力。这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商业航天领域签订的又一大单,标志着中国航天科工快舟系列运载火箭进入批量生产、批量发射阶段,将大大降低生产和发射成本。
此次合同采用的KZ-1A运载火箭是一型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通用型运载火箭,采用国际通用接口,主要为300kg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发射成本低、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条件少等特点。KZ-1A运载火箭系统主要由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地面发射系统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组成。火箭采用三级固体动力+末级液体助推的串联式布局,全长约20 m,起飞质量约30t,最大直径1.4m,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00kg/700k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kg。
今年1月9日,中国航天科工四院研制的KZ-1A运载火箭就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开创了从合同签订到完成发射任务仅8个半月的“快舟”速度,从而掀开了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而早在2013年和2014年,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前身快舟一号运载火箭曾成功进行过两次卫星发射任务。
“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4万美元,快舟1A运载火箭的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11型运载火箭报价不到1万美元,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航天科工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向全球范围内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快、更好、更廉价的“一站式”客户体验,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开创了互联网时代下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快舟”模式,即采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理念,着力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系统与分系统集成化、硬件与软件相互渗透化的“新三化”设计,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火箭从研发到发射服务全流程,精简流通环节,使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获得综合提升。
此外,中国航天科工四院还采用“航天系统管理+民企灵活运营”相结合的全新研发模式,专门研制了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该型火箭相比“快舟一号”运载能力提升5倍,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火箭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箭体直径2.2m,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00kg,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000kg/700km,主要承担400km-1500km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据介绍,目前,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各项研制生产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17年底进行首飞。具备更大运载能力的第三型商业运载火箭“快舟二十一号”已经启动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快舟一号”“快舟十一号”“快舟二十一号”正在丰富全新的商业发射运载火箭型谱。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航天科工四院瞄准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的巨大市场,坚持社会资源和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按照“社会性总体院、社会性总体部、社会性总装厂”的发展模式,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探索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新途径,开创了航天项目商业化的新模式。
今年1月10日,中国航天科工四院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该基金主要以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混改、并购等为投资方向,重点围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项目投资。
在大力开展运载火箭和发射服务的同时,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坚持商业应用的主体导向,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全力布局微小卫星研制领域,开展低轨小卫星通信星座系统(简称“行云工程”)项目研制。依据整体规划,该星座包括百颗低轨卫星,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同时构建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项目应用行业领域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物流运输、安全监测、救灾应急等。
目前,中国航天科工四院自主研制的“行云工程”项目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卫星已于今年1月9日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验证了天基物联网有关技术。该项目计划于2017年完成先导计划技术攻关,2018年完成两颗试验卫星的发射,并开展应用服务试运营。
当前,世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国际商业航天发展迅猛,在空间运输、卫星遥感等方面商业化进展显著,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商业航天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可以预见,未来商业航天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也必将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推手。
未来几年,中国航天科工将以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围绕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商业航天主导产业,打造新型运载火箭研发制造平台、微小卫星制造平台、发射服务平台、微小卫星组网及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努力把火箭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专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