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今天三镇合一定名“武汉市” 现九十岁正年轻
2017-04-16 08:12: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上图:汉口江滩防汛纪念碑后的新老建筑记者周迪 摄

汉阳铁厂

  摄影/王传斌(翻拍自《图说武汉城市史》)

上图:汉口江汉路摄影/王传斌(翻拍自《图说武汉城市史》)

本报讯(袁毅 郭丽霞 通讯员吕洪雁) 1927年4月16日,武汉市政府正式成立,三镇第一次归属同一个市级行政机关管辖,武汉作为一个市级行政单位出现在中国的政治版图。至今天,武汉市正好90岁。

昨天,由武汉市社科联和江汉大学联合举办的“纪念武汉建市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汉大学召开。来自省内外的50多名史学专家聚首一堂,研究武汉建市的历史缘由及其现实意义,探讨武汉以及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的路径、得失。

“武汉是一座历史创造的城市,也是一座创造历史的城市。”昨日,在江汉大学召开的纪念武汉建市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成林教授对武汉的城市“定义”获得了众多史学专家的一致认同。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说,要以未来30年的时间、世界级样板城市的眼光规划打造长江新城。

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如果30年只是它的一个生长周期,那么,90岁的武汉还相当年轻。此时,武汉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回首过去90年,学者专家们有许多话要说。

“种豆得瓜”的张之洞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武汉的地位由边缘走向中心,先后成为全国瞩目的军事重镇、商业重镇、工商中心和政治中心。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研究员邓正兵认为,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历史,对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元朝以前,武汉就已成为全国瞩目的军事重镇;明朝至清朝中期,武汉逐渐演变为商业重镇。而1861年武汉开埠,武汉才终于走上近代化历程,武汉城市文化也开始了转型变迁。

1889年张之洞督鄂,推动了武汉城市的迅速发展,使武汉很快成为全国的工商业中心。张之洞在武汉工业、商业、教育、文化等方面大刀阔斧的变革和建设举措,使武汉很快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经济中心,并获得了“东方芝加哥”的雅号。更重要的是,张之洞新政“种豆得瓜”,使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专家虞和平认为,武汉的城市发展算是“抓住了洋务运动的尾巴”。长江贸易带来了大量上海和宁波商人到武汉投资,武汉的发展从市场、技术、人才各方面来说,都与上海有着较大的依存关系。武汉是继广州之后第二个建市的,当时的国民政府设想,让广州建市的模式与经验在武汉进行推广性实践,武汉就是其推广的第一站。

刘文岛与“市花海选”

提到武汉建市早期的市政建设,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刘文岛。

据《汉口市政建设概况》,1929年4月,蒋介石中央军接收武汉,改武汉市市政府为武汉特别市政府,直隶于国民政府,任命刘文岛为代理武汉特别市市长。

武汉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江汉大学副会长涂文学教授认为,武汉在刘文岛任市长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当时的市政官员多为学者型,许多人都有留学西方的背景,例如获美国加州大学市政管理硕士学位的董修甲,先后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武汉特别市政府参事、代理工务局局长等职务,他本身就是著作等身的市政专家,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和世界意识。这批学者型官员吸收了英国“花园城市”的生态理念,引入了政府招标、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先进制度,在城市管理中发挥民主精神,调动市民的参与性。

一个有趣的例子,说的是武汉市市花的“海选”过程。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武汉市市花为梅花,但武汉建市之初,市政府登报征求民意,评选武汉市花,此举得到市民的热情回应,共征得市花提名19种,最后当选的是石榴花。原因是,石榴花花期长、红似火,能表现国民革命热烈之精神;九十月间结实累累,可印证辛亥年十月革命……

建“长江新城”是前贤遗愿

涂文学研究认为,武汉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汉江主轴到长江主轴的转变。

明清之际,汉口兴起,其城市空间沿汉江布局,是以汉江为主轴的传统时代。近代开埠后,汉口的商业活动向长江流域延伸,随着帆船时代向轮船时代的转变,汉口也从汉江主轴进入到沿江布局发展的长江主轴时代。张之洞督鄂时期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为代表的军工业和重工业布置在汉阳的长江边,轻纺织业则安排在武昌平湖门外的长江一线。粤汉铁路开通后,张之洞意识到武昌徐家棚一带可能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产生了以徐家棚为中心的武昌中心商务区的想法和规划,虽未能付诸实施,却堪称对长江沿岸进行城市开发的先驱。

真正的长江规划是从孙中山开始的,他的中国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设想是打造一批沿海沿江的“大港”,以此带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他将武汉定位于“二级大港”,对武汉的发展前景有高度期许,声称武汉是“大洋之顶水点”“中国内地唯一的出海口”,将来要建成与纽约、伦敦一般大的大都市,主要依据正是武汉江汉交汇、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

建国后的城市规划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9月,时任武汉市代市长的王任重专门邀请苏联专家巴拉金来汉作报告,巴拉金在报告中指出,武汉要有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就是从人民广场到南岸嘴再到连接武昌黄鹤楼一带。1954年,武汉市进行了一次城市规划,提出了“长江主轴”、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基本与巴拉金一致,但未获国务院批准。

由此可见,沿长江一带进行开发,建设新城,自近代经民国到建国后,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长江新城”也是继承前贤的遗愿。而今,我们从前人城市规划中所能吸取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大武汉的建设也要同样具备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以武汉—区域—世界三维眼光观照和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立足武汉、跳出武汉。

“武汉的城市建设,要着眼于如何发现体现武汉的优势和亮点。”作为中国社科院城市史研究专家,虞和平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陈一新说,浦东30年前开始规划开发,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新城开发的样板,而武汉长江新城,现在开始规划,起点要更高,要把长江新城打造成未来的世界级样板城市,要用“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届一届政府不懈地努力,规划和建设未来的武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