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梅森:《人民的名义》这条船上搭载的东西很多
2017-04-15 22:13:00 来源: 长江日报

日前,第11届作家榜子榜编剧作家榜、明星作家榜发布,著名作家周梅森携新作《人民的名义》成最大黑马,以1400万元版税问鼎编剧作家榜榜首。自2004年停播反腐剧、涉案剧以来,还没有一部剧像《人民的名义》这样全景式呈现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也没有一部剧像《人民的名义》这样创下如此高的收视率,做到老少通吃,成为线上线下、街头巷尾全民热议的公共话题。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由达康书记的表情包

再到演技爆表的老艺术家

这部“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

一步一步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不看这部剧

简直都没法和人聊天了

  《人民的名义》衍生的网络表情包

周梅森作为《人民的名义》的编剧、原著小说作者,是如何做到深入人民中心,且以人民为中心,体察社情民意,通过一部文艺作品塑造出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来触动时代的脉搏,激发出如此奔涌的舆情,甚至引发中央到地方主流媒体发声好评和社会各界同时共鸣的?带着这些问题,日前,长江日报记者奔赴南京,在秦淮河畔周梅森的工作室,当面对他做了专访。

周梅森(上图左)和长江日报记者在工作室所在小区合影

反腐剧停播10年

对社会的观察思考20多年没中断过

4月13日是个晴天。上午,周梅森的工作室所在的小区草木葱茏。工作室设在一栋楼的16楼。周梅森在小区和记者见面后,带记者到工作室。

工作室是一套住房改装的,客厅和房间都有红木色桌、椅,都是书房兼会客室的格局。采访的房间墙上挂有一幅国画。周梅森泡上茶,递给记者一杯。他告诉记者,他听力不好,要客人大声讲话才能听清楚。

他说,《人民的名义》就是在这里,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写成的,而这部小说的素材积累和构思,花了他不下10年时间。

周梅森是江苏徐州人,1995年到2004年间,他创作出版《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作品,被称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的多部作品被拍为影视剧,部分作品周梅森亲自担任编剧和制片人。

2004年荧屏停播反腐剧、涉案剧,到2015年最高检影视中心找到周梅森创作反腐题材小说,这10年周梅森在干什么呢?

“这10年仍在写,写了不止3部小说,也是政治小说,没写完,丢在抽屉里了。”

周梅森说,严格说来,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思考20多年来没有停止过。《人民的名义》火了,不是一时的爆发,是他几十年坚守的回报。

一直从事股票投资

理财也是对生活介入的一种形式

1956年出生的周梅森,1963年进入江苏徐州贾汪新韩小学读书,1969年起在徐州矿务局干部学校附中读书4年,随后在徐州韩桥煤矿当矿工。

1978年,周梅森在《新华日报》发表处女作《家庭新话》,第二年他从徐州调到南京《青春》杂志社当文学编辑,几年后成为江苏省作协创作组专业作家。

周梅森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任何对生活的介入,对创作都是有帮助的。”

这话源起于《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大风服装厂工人股权被该厂法人蔡成功卖掉,由此引发的股权纠纷,带出副市长丁义珍畏罪潜逃美国,一系列腐败大老虎由此被牵出。

而周梅森本人就经历过股权纠纷:2014年,一起民企倒闭,他隐名持有的徐州当地一家银行的股权,被代持的民企朋友违规抵押了,这位民企朋友资金链断裂,银行要收股权,手持股权证的周梅森陷入一场僵持两年,涉及金额4000万元的股权纠纷官司。

“我一直从事股票投资,现在还在,这是我的理财习惯;相对创作来说,这也是我对生活介入的一种形式。”

1994年周梅森回徐州老家,当时家乡正在热火朝天集资修建三环路,老百姓认为修那么宽的路劳民伤财,很不理解,有人上访状告参与决策的主要领导。周梅森得到机会与这位领导见面谈话,这次谈话让周梅森对地方政治生态发生了兴趣。

“它改变了我的文学创作道路,我对政治和官场热心起来,开始有了创作政治小说的冲动,后来在这位领导的邀请下,我到家乡市政府挂职副秘书长,直接体验了一把官场生活。”

《人民的名义》的剧照

如今看手机就能看到世界

文艺作品更应去呈现这个世界

周梅森说,多年前他已实现了财务自由,《人民的名义》是2015年最高检影视中心发出邀请,他独立创作的,没有更高级别的机构和领导授意或影响他的创作和电视剧制作团队的创作。

“如果有更高机构授意,拍摄阶段还会那么难筹资?当初一家大公司打算投资,占51%的投资额控股,结果跑掉了,说这部剧没有官方超越常规的支持,风险太大。”

风险太大,就不写?剧组就不拍么?在周梅森看来,时代前行了,中央反腐的决心更坚定了,“十八大”以来反腐取得突破性成果,文艺作品要敢于反映这个剧变的时代,且要有力量地反映,不能再轻飘飘地,回避或轻描淡写,或滑向古装、穿越、仙侠玄幻和抗战神剧之类,不能远离当下火热的现实生活。

周梅森说:“一部文艺作品,既不可能亡党亡国,也不可能兴邦救国。为什么我还要写,要拍?因为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要有勇气正视现实和艺术地呈现现实,哪怕这个现实是严峻的现实。”

周梅森同时说,在正视现实的同时,一部文艺作品也一定要给人民以希望,让广大观众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党和政府铁腕反腐的决心和巨大成果,让人民看到他们的殷切希望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反映主流声音的作品不是不能赢得观众,像好莱坞影片《血战钢锯岭》,故事讲得多好,讲了爱国,讲了信仰,讲的就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人民的名义》就是把主流意识形态与老百姓的期许、审美接受能力相结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他说,作家观察和提出问题,解决不了问题,虽然问题还要政治家解决,但作家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能为社会航向预警,能揭示世道人心和影响世道人心。

周梅森说,如今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一个事件发生了,领导不知道,群众可能提前从社交媒体知道了,这一点在剧里有反映。他现在几乎不看报、不看电视了,电视剧只看了《北平无战事》《大明王朝1566》等几部历史正剧。他说,如今一部手机就可以联通全世界,这样的时代,作家们更不能对自己看到的真实世界充耳不闻,不在自己的作品里去呈现这个世界。

想了解更多?看周梅森的专访

周梅森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问:有报道说你会写《人民的名义》续集,续集中“达康书记”要变成腐败角色?

周梅森:是否写续集还没考虑。这两年写《人民的名义》累得要死,命都快玩掉了。至于市委书记李达康这个角色,他是我们干部队伍中很受老百姓欢迎的那种,和不贪也不干事的区长孙连成形成鲜明对比。年轻人正用“达康书记”的各种表情,在社交软件上表达不屑、调侃、愤怒和激动,“达康书记”和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吴刚成为网红一点也不奇怪,这与“达康书记”这个角色的形象有关,下属、老婆都腐败了,头上省里的领导也有腐败的,他自己却没有,还想着干事,当然也想着自己的政治生命能延续。另外,还与吴刚的出色表演有关,吴刚有非常精准演绎了市委书记李达康这个角色,节制且松弛。

问:近日有报道说《人民的名义》制作班底接下来要拍网剧《天上人间》,以2010年北京“天上人间”被查事件为原型,是这样吗?

周梅森:这是导演李路和湖南卫视下一步的合作计划,这个剧根据网络小说改编,要拍成一部网络电视剧。具体内容我还不清楚,编剧不是我,至于我是否做这部剧的艺术顾问,现在也还不确定。

问:《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很火,小说卖得怎样?

周梅森:电视剧开播后第14天,107万册小说卖完脱销,出版社还在加印,这在出版史上是少见的。许多电视观众入戏太深,急于知道故事的进展,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就是买书看。电视台,加PPTV、腾讯等网站新媒体的传播太厉害了,湖南卫视和几家视频网站加电视剧投资方在宣传上同时发力,电视剧火了,直接带来书的畅销,一些书店在进门显眼处设立《人民的名义》专门台位。要知道开播前3个月,7万册的《人民的名义》都没卖完,开播后3天一下就卖完了。

问:听说为写这部剧,你曾到南京浦口监狱体验生活半年?

周梅森:尽管我和很多官员打过交道,见惯了外面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官员,但当他们一旦从云端掉下来,我还是很好奇,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提出要去监狱里,了解落马官员的生活。我去监狱和落马官员座谈,采访了大量案例,去检察院体验生活,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阅大量案宗、卷宗,然后提炼采访内容。小说里,从老省委书记,到现任的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法院院长、市纪委书记,有一大批职务犯罪分子。为了还原场景,我去过审讯室、检察院的检察指挥中心。”

问:有网友反映陆毅饰演的反贪局长侯亮平这个角色过于理想化,李岩石、沙瑞金等正面人物也都过于高大上,没有美剧《纸牌屋》里的人物灰色、多面,《纸牌屋》里的人物几乎没有黑白、正反之分,更接近真实生活里的人物?

周梅森:我写的人物,既没有提纲,也没有人物小传,动笔之后,人物一旦“成活”了,他就会根据他的性格命运走下去,接下来作为作者的我其实也很难人为掌控笔下人物的走向了。你说侯亮平这样无私无畏的反贪英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李岩石这样与群众打成一片,保持我党优良作风的老革命不存在,这个判断过于简单化。生活中他们这样的人也许不多,但一定有。剧中设置这样的人物,是要考虑整个剧的基调,要考虑让观众看到希望,不能一黑到底,把社会写得暗无天日,那样既不符合现实,也让观众难以接受,审查更是通不过,观众与这个剧谋面的机会也将失去。

剧中警察的反派角色多了一点,目前就遭来不少批评、抗议,若没有能升华主题的这些正面角色,那批评、反弹、抵制会有多少?不能拿《人民的名义》和《纸牌屋》类比,没有可比性,两个剧是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下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剧出来,观众会有各自不同的代入理解,这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不必当成问题。

问: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和他做网帖转发生意的儿子郑胜利的戏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周梅森:随着剧情发展,对剧中人物的各种评价都有,有一种声音这几天比较集中,那就是认为郑西坡和郑胜利那条故事线太家常、太琐碎,没必要。而我认为非常必要。郑胜利的饰演者阚犇犇演技不错,非常好地完成了剧中角色,导演李路和我都很认可。用支持他的网友的话说:“如果说李达康、高育良这些剧中人物更多是官员的代表的话,那么我从郑西坡和郑胜利身上看到了,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人民的身影和存在。”希望网友支持犇犇的劳动。

问:剧中省检察院老检察长陈岩石的儿子陈海,车祸前担任的是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这两位还是剧中非常正面的人物,而类似的“近亲繁殖”、内部生长、裙带关系在剧中还有很多,是你有意安排的吗?

周梅森:没有刻意安排,但它是中国现实的一种。读者可以自己解读,文艺作品有时就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剧中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老婆是京州城市银行副行长,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是省委副书记高玉良的学生。剧中台词还直接讲了高玉良为首的“汉大帮”和李达康为首的“秘书帮”。党内搞帮派,正是十八大以来我党要清理的一种腐败的政治生态,是目前反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

问:有网友说剧中有过多非官场的人物和情节,应更集中到腐败官员与反腐败人员的斗争上来?

周梅森:不多余。因为你根本不能把这部剧仅仅定义为涉案剧,甚至仅是政治剧。我是小说作者,也是这部剧的编剧,我在剧里不仅写了汉东省各级官员、公检法人员、陈岩石这样的老革命,还写了企业家、大风厂的工人、郑胜利这样既新潮又投机的市民,还有被网友热议得最多的未谋面的副国级领导。我想写的是当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我想对变革期的中国社会心理和面貌做全景式反映。我写了腐败官员赵德汉,小官巨贪几个亿,写了锐意改革但老婆腐败,自己被归为汉东省政坛“秘书帮”之首的李达康,也写了不腐败的官员孙连城,他不腐败也不作为,是懒政官员的代表。这些角色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电视剧开播后,剧中一个一个角色火起来了,他们在观众中引发巨大反响,为什么?身边就有类似的官员。所以说《人民的名义》这条船上搭载的东西很多,如果你仅把它理解为涉案剧,就腐败案件谈腐败案件,那这个剧20集就可以完结。

问:在您看来,这部剧为何能吸引90后乃至00后观看?

周梅森:我写的时候,尽量加进近些年出现的流行元素,比如群体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先于政府相关部门和领导在网上扩散、传播、发酵,继而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推波助澜。写进这些是希望90后喜欢,寄望于引导年轻人看剧。现在的播出效果大大出乎意料,年轻人成为追剧的主体。这个我不好解释,已经有许多研究舆情传播和影视文化的专家在研究,也发了不少文章了,你们可以去研究是怎么回事。

问:这部剧如果在央视播,传播效果、影响力是不是会更大些?

周梅森:没在央视播出首先有价格的因素,然后有央视对电视剧总集数上的限制。拍摄过程中,湖南卫视派人到现场来看过三次,每次都是组团来的,直接看片子。他们的态度令我感动。没在央视播我一点不遗憾,之前我的四部剧,《人间正道》《天下财富》《忠诚》《至高利益》,都在央视播出过,产生了一些社会反响。这次《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不光产生了社会反响,还让看这个剧变成了一场全民的狂欢。如果说央视代表国家,一板一 眼、规范的宣传,在老百姓心目中或多或少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湖南卫视显得更大众,更草根,更亲民一些。主旋律剧也不能板着面孔说教,需要我们真情面对各阶层观众。

问:听说《人民的名义》过审很顺利?

周梅森:我们送广电总局审查时,做好了数百处修改,60集砍掉十几集的准备,我们的心理承受标准是砍到剩下45集。当年《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送审时,分别修改了许多回,而《绝对权力》更是差点就被“毙”了。这次审核部门对这部剧表示了坚定的支持,看完了大家提意见,基本上都是非常肯定的,当时给出了“气势磅礴,石破惊天”八个字的评价。

问:导演李路在这部剧的成功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周梅森:李路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导演,认准了的事,绝不回头。我们非典时期在济南共过事。这部剧,如果没有他,我不会接,小说和电视剧也都会推迟出来。在投资还不够,资金有缺口的时候,李路打算抵押自己的房产。我没让李路这么做,他的决心我知道。我有既做创作者,又做制片人的经历:只做创作者,会希望只要质量好,花多少钱都应该,而做投资者,则希望花最少的钱,拍最好的剧。最后有湖南卫视预付片酬,李路和主创人员都做到了潜心创作。李路是位有艺术野心的导演,他说,这部戏要不给他拍,他的艺术生涯就结束了。我和李路有共识,这部剧要么不出来,要出来,一定要呈现一个大中国,震动世界。

问:为什么你说要是碰到大影视公司,这部剧就完蛋了?

周梅森:如今的影视界太利欲熏心了,甚至不要脸,各方都把钱作为标准。所谓大影视公司,讲IP,讲小鲜肉,要求几分钟一个笑点。一家公司曾拿抗战剧找我做编剧,要讲爆款,乱七八糟的。《人民的名义》如果由他们拍,以我的个性,肯定与他们闹翻。我和李路对剧组要求原创,剧组不许提桥段这个词,不许模仿、胡编乱造。我们要求自己创作桥段,让这些桥段将来进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的课堂。这一点,我们要求写剧本、表演、拍摄都要做到。

现在整个影视界原创能力在下降,优秀的原创编剧少之又少,我只看刘和平、刘恒等几位编剧的作品。《人民的名义》因为原创,这次参加各个环节投资的投资方,都没有把钱作为第一标准,所以实现了全赢。

问:看到20多集,多数观众判断到底谁是汉东省的大老虎还看不出来,这是为什么?

周梅森:因为要制造悬念。目前大家可能还分不出好人坏人。剧里公安系统看起来从上到下都像是坏人,还有网友调侃说这是因为最高检抢占了先机,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大家看下去就会知道,市公安局长赵东来是个正直的好人。而检察系统也有坏人,京州市检察院的一把手是就是个贪官。当时送审最高检也有点担心,结果最高检的人说,不用改,检查系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问:公众印象中,反腐主要是各级纪委在开展,为何看上去剧中是检察系统主导反腐?

周梅森:剧中是有这一特点。不可否认,现实中许多重大腐败案件是由纪委发现线索或接受举报,对腐败官员双规,实施艰苦的审查工作,然后移交检查机构提起公诉。剧中这样安排,首先考虑该剧组织单位是最高检影视中心,以检察系统中反贪局的侦查工作作为该剧故事主线,是一个很自然的出发点。检察系统除接受纪委移交的已查实的违纪违法案件外,也有很多自侦的腐败案件。纪委系统除纪律检查外,还担负有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干部任用方便的职责。其实,剧的后半部分,也呈现了汉东省纪委、京州市纪委,两级纪委和纪委书记角色参与推动了剧情发展。最后有一点,剧中安排检察系统办案为主,还考虑这部剧会有海外观众,版本会输出海外,能更好向海外观众展示我们反腐的巨大成果。

问:有网友批评你写这部剧,突出腐败与反腐败的官员之间残酷的政治斗争,而没有把观众引向对制度建设的思考?

周梅森:这些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理解这些网友是希望这个剧直接提出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的问题,以便引发公众对制度建设的讨论。首先,文艺作品不是理论作品,文艺作品的核心是讲好故事,如果文艺作品变成话题讨论,那就不是创作,是理论探讨,更何况直接去谈一些制度建设的问题,难过审查,全国人民将无缘看到这部戏。我希望,说这些话的人,等我老了的时候,他们能拍出一部这样的片子给我看,不然别误导观众。

《人民的名义》的海报

记者手记

周梅森:2017年最火文艺事件操盘手

2017还未过半,周梅森无疑已创下这一年新的文化现象的最高纪录,你可以说他运气好,在出版、影视产业低迷的当下,他创造了奇迹。然而他本人说,他为此积累了20多年,他为此与一批不唯利是图的影视投资公司、制作人合作,他为此找到一批看重艺术甚过片酬的老戏骨献演,他遇到一批好人,他幸运。

周梅森本人的解释除外,我们可以从周梅森的个人经历和多重身份找到一些答案:周梅森投资股票多年,无疑有商人精明的头脑;他有政府秘书长的官场经历,对政府运转、社会运行、人情世故熟稔自如;他还有早年矿工的底层经历,有贯穿青年、中年至今的写作生涯,成系列的政治小说使他独立屹立于中国当代文坛,这使他无疑又有一名作家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结。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无数电话打进周梅森的手机,包括北京和南京本地的媒体与政府、民间机构,一名女记者的电话临时插进来,周梅森用了几乎半小时耐心回答对方的问题。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告知他给广电总局的送审版遭盗版,有人在网上低价售卖没过审的版本。

周梅森对这些电话都没有直接拒绝,或生硬挂掉,其间还不间断回复各种采访、邀请参加各种活动的短信。

已近中午12点,他表达歉意,告诉记者,你接着问,把问题问完,晚一点没关系。

说到开播前3个月7万册的《人民的名义》没卖完,开播后3天就卖完了,而后印的107万册《人民的名义》开播后第14天卖脱销,他在记者面前激动地站了起来。

如果说反腐败将成为这个国家的铭记,那么人们在这个春天一同追过的《人民的名义》,也会成为大众对反腐剧重归荧屏的一次共同记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