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找癌细胞 机器人和专家打平手
2017-04-15 06:39: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昨日,武汉团队设计制造的机器人“Landing”和国内5位知名医学专家比拼宫颈癌诊断 冯茜 摄

昨日,机器人“landing”与专家比拼现场 冯茜 摄

本报讯(刘睿彻)2分多钟,人工智能机器人“Landing”迅速扫描过2000多个宫颈细胞,依次作出标记,从中甄别出癌变细胞。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在光谷生物城目睹一场人机对决,在与全国5位知名医学专家比拼中,机器人20分钟7次诊断全对。

现场结果进行公证,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宫颈癌诊断机器人已能进行科学准确的宫颈癌诊断。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叫机器人,该设备并非是人的外形,而是由电脑、显微镜镜头、起到扫描分析功能的设备共同组成。把承载着宫颈细胞的刷片放到镜头下,机器人开始工作,电脑显示屏不停闪烁着分析数据,2多分钟,就能完成一次细胞学诊断,出具报告。

7次诊断,4次阳性,代表着筛查出癌细胞,3次阴性,意味着筛查正常。诊断结果与5位专家通过显微镜的诊断完全一致。

机器人“Landing”研发团队负责人孙小蓉是细胞病理学专家,2001年回国后在汉创业,一直致力于宫颈癌筛查科研工作。孙小蓉介绍,“Landing”的表现,要归功于十余年积累的数百万人份的宫颈癌筛查大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方式,让机器从数百万份样本中学习癌细胞、癌前病变细胞以及正常细胞的辨识,最终精准识别。

据了解,传统宫颈癌细胞学筛查由医技人员在显微镜下根据经验诊断。按国际标准,筛查人员每天阅片量应小于100例;尽管如此,仍不能避免因疲劳、经验差距造成的诊断差别。智能诊断机器人能够完成每月108万例样本的筛查任务,比传统医生工作效率提高300多倍,并且保质保量。

“宫颈癌筛查95%都是正常的,今后医生只需对5%的阳性结果进行复核,从而从简单劳动中摆脱出来。”孙小蓉表示。

据悉,机器人“Landing”目前已经获得了中国、欧盟、美国(I类)临床认证许可,其早期产品已应用于国内数百家医疗机构,年内有望进入国际市场。

链接>>>

每一个被筛查出的癌细胞背后都有1000多个数据。昨日,孙小蓉介绍,机器人好比大脑,在网上租用大数据云平台就如仓库。

在这样一套机器人筛查系统帮助下,普通市民到当地体检机构、医疗机构请妇科医生取样,由物流将样本送到中心试验室,只需一天就能在手机上收到检查结果,而目前常规拿到检查结果需要3天—5天。

据介绍,在大数据时代,检测样本量越大,成本越低。孙小蓉表示,如果一个月可以做100万例宫颈癌筛查数据,平均一例只要几分钱。

北京空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任力教授则表示,诊断机器人并不能代替医生,只具备甄别正常宫颈细胞和癌变细胞的单一功能,还不能像医生一样分析病变原因及其他病变可能。(刘睿彻)

诊断机器人并不能代替医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