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下乡,肖贤鑫(后排中间)和孩子们一起玩猜词语
肖贤鑫(左)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成了孩子们眼中的“肖姐姐”
第三次下乡,为了了解肖家垅村,肖贤鑫决定当晚留宿在村民家
第三次下乡,为了了解肖家垅村,肖贤鑫决定当晚留宿在村民家
刚学写字的刘宇航在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和肖贤鑫见面的日记
21岁的肖贤鑫,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教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她所在的学校位于江夏区,随着高校“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展开,她和同学“下乡”到了江夏湖泗街的肖家垅村。
肖贤鑫是初教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经常参加志愿活动。“这次下乡让我看到了更多过去没注意到的事。”她说。
第一次下乡时,肖贤鑫眼中的肖家垅“安静、朴素,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村支书熊姨告诉大学生们,村里有20多个留守儿童和50多个留守老人。村里青壮年进城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而老人基本没能力去辅导孩子学习,也没有精力陪孩子玩。
第二次去肖家垅时,武城职初教学院的大学生们心里已经“有底”。3月18日,那个晴朗的周六,学生们带去了12只灯笼,和孩子们一起玩猜词语的游戏,提灯笼的大学生负责讲解。一个叫刘籽言的女孩选中了肖贤鑫手中的“富强”,肖贤鑫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述了词语背后的故事。
因为这一次提问,肖贤鑫与刘籽言结了对,带她玩游戏、辅导课业。刘籽言的弟弟叫刘宇航,姐姐走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玩。一开始小宇航对肖贤鑫不理不睬,逗他几次后,宇航开始在自家的墙壁上、门框边、甚至奶奶的蓑帽上等十处地方,都写上了“肖姐姐”三个字。他还在自己珍爱的小本上记下“一见面”“二见面”“三见面”。肖贤鑫没有问宇航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名字,她说:“我也有个弟弟,宇航很像我的弟弟。”
3月25日第三次下乡那天,学校大巴还没进村,刘籽言姐弟俩早已站在村口巴巴地望着。集体活动后,当天肖贤鑫决定不回学校,就留宿在姐弟俩家。
留下来的肖贤鑫,想多看看眼前的村子,于是她带着几个一直跟她玩的孩子在村里转悠。她眼里原本陌生的村落,逐渐变得清晰,跟路上偶遇的村民打招呼,感觉自己也越发像本村人。在福利院里,她遇到一位老农,便跟他聊起村子状况,老农告诉她,肖家垅的村民主要靠种树生活,于是肖贤鑫央求这位老农也教教自己。“我自己家是种茶叶的,学会了种树也是门新技能。”她扛起铁锹,跟在老农一起下地,一板一眼地学习,亲手种下一棵新树苗。
正在融入肖家垅的肖贤鑫,这里对她而言不再只是普通的帮扶村落。“我觉得这几次下乡让我就业的想法慢慢有了改变。”肖贤鑫捋了捋头发说,她希望当一名老师,来到这个村里后,更坚定了她的信念。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她发现村里的孩子都说着方言,书写也不规范,她打算先为村里孩子们开一门普通话课和书写课,矫正孩子们的发音和书写。
撰文/记者 林敏 摄影/记者 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