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非遗”传承人建立视频档案
2017-04-12 13:46: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长江网讯( 郝琦)

非遗项目“指啸”技艺传承人魏安民和夫人李逸芬现场表演

4月12日上午,全国首档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的电视专题片《江城非遗坊》宣布开播,高洪太锣鼓制作技艺、新洲皮影戏、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黄陂三鲜等耳熟能详的武汉非遗记忆,将通过电视镜头集中展现。此举意味着武汉528项非遗项目,从此将有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库。

从去年12月起,市档案馆、市文化局非遗处、武汉电视台合作,对在汉70岁以上的非遗文化遗产继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性口述视频建档,纪录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记忆、老手艺,弘扬工匠精神,并以此在全国率先推出系列电视专题片《江城非遗坊》。

纪录片播放“黄陂三鲜”的制作工艺

据了解,截止2016年10月底,我市共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8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0人。而截止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国家级、省市非遗传承人中,70岁以上的接近70%。2016年起,我市开始通过视频影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真实、系统、有价值的抢救性记录,全面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和利用非遗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对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表示肯定

据悉,首批记录的武汉非遗项目共有66项,包括楚剧、汉剧、木兰传说、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秀、高龙等,涉及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美术、舞蹈、民俗等。目前已完成拍摄30多项,节目将在每周日晚间黄金时间在武汉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武汉市档案局副局长徐辉在会上发言

武汉市档案局副局长徐辉表示,让抢救性记录涵盖每位非遗继承人,第一批抢救性记录名单,选择的都是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传承人。从第二批开始,还将考虑技艺黄金期的问题,表演艺术类的如果即将过黄金期,将优先进行抢救性记录。“十三五”期间,武汉将全面完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如果还没来得及采录,传承人就去世了,就采访传承人的亲属、徒弟或有关专家,把与传承人有关的一切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

会上向刘守华等八名专家颁发顾问聘书

发布仪式上,市档案馆、市文化局和市电视台还为刘守华、何祚欢、刘茂平、刘文彦、董玉梅、张笃勤、王志武、涂腊梅等八位专家颁发了聘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