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种图案连成美好祝愿 原来你是这样的长江大桥
2017-04-12 09:32: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图为:黄旭微工作照

图为:李一夫设计的桥栏图案手稿

图为:公鸡葵花图

图为:丝瓜蚂蚱图

  图为:黄石档案馆馆藏的老身份证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牛渭涛

今年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桥60周年。

一座桥,一座城,几代人的时光记忆。

当你徒步走过大桥时,当你凭栏远眺时,是否注意到护栏上近200块镂空浮雕呢?

研究有关长江大桥档案,笔者发现,1670米的长江大桥,护栏总共有50种不同的图案。

全社会献计护栏图

武汉长江大桥两侧的护栏装饰图案,以具象的花、鸟、鱼、虫等动植物作为造型素材,用民族特色的镂空剪纸手法塑造,再借助西方铸铁雕花工艺,将中国传统之美与现代大桥之美巧妙融合。

档案记载,这些护栏图是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的。评审委员会对征集到的作品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上桥图案。由于时间紧,征集的作品数量有限,大多数图案在护栏上出现了2次,个别图案出现了3次。

据负责征集工作的设计专家唐寰澄回忆,征集活动主题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设计要求以花鸟形式来表现。为征集到好作品,评委会为每幅入选作品设立了50元奖金,相当于当时一名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

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总设计师李一夫参与了大桥护栏装饰和桥头堡大厅穹隆的设计,他通过写生将所要表现的花草画下来,然后通过变形、装饰,反复修改后完成了护栏图案手稿。他的后人回忆,李老有六七幅作品留在了大桥上。

除知名美术专家外,还有很多普通美术工人也参与了设计。武汉市美术设计公司美工黄旭微,听说大桥征集护栏图案,非常兴奋,精心创作了紫藤、兰花、太平鸟、菊花、海底世界等作品应征,其中《紫藤》设计被采用。

美好祝愿连成“一桥”

1957年10月16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报道长江大桥通车。主标题每个字的背景,就是用的长江大桥护栏雕花图案。

武汉长江大桥共有50种不同造型的图案,根据内容,笔者大致将它们分为四类。

第一类:花果图,共8种,兰花图、水仙图、玉竹图、杜鹃花图、木棉花图、绣球花图、枇杷果图、石榴果图。

第二类:花鸟图,共25种,玫瑰长尾雉图、喜鹊登梅图、芦雁图、天鹅闹莲图、鱼鸥迎春图、云雀月季图、桃花鹦鹉图、仙鹤踏水图、一鹭莲科图、孔雀茉莉图、公鸡葵花图、猫头鹰枫树图、锦鸡菊花图、画眉野菊图、桃花春燕图、白鹇荔枝图、啄木鸟菊图、相思花鸟图、鸳鸯贵子图、双鸽憩花图、林莺紫薇图、太平雀牡丹图、紫藤八哥图、蕉雀图、凤凰展翅图。

第三类:民俗图,共7种,麦穗图、祥云图、年年有余图、金猴献桃图、螳螂捕蝉图、桂花玉兔图、白头偕老图。

第四类:动植物图,共10种,葫芦蝈蝈图、青蛙戏莲图、蜗牛牵牛花图、梅花与鹿图、百合蝈蝈图、丝瓜蚂蚱图、常春藤蜻蜓图、松鼠葡萄图、蜜蜂兰花图、菊花螃蟹图。

这些图案都有着美好寓意。如“麦穗”寓意五谷丰登;丝瓜蚂蚱图,丝瓜属葫芦科,同“福禄”,蚂蚱是飞虫,寓意飞黄腾达;青蛙戏莲图,“蛙”和“娃”同音,寓意贵子,“莲”同“连”,寓意连生贵子,富贵临门。

60年来,这些美好的祝愿伫立桥头,静守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

当你再次走过“长江”,请留步欣赏这“一桥”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老身份证的指纹防伪“秘笈”

“斗”纹填○“箕”纹填×

通讯员 汪洋

4月5日起,31省区市居民均可在湖北异地办理身份证。

身份证的办理程序不断简化。你可知道,近代身份证长啥样?让我们到黄石市档案馆——

该馆馆藏数十张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身份证。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为巩固统治地位,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根据当时的《户籍法》《户籍法实施细则》,发证对象为年满十八岁以上的中国国民,不分男女。未满十八岁,自动请求者也可准予发证。

我们看到,老身份证由一张长约15厘米、宽约11厘硬纸左右对折而成,即2面4折页。登记内容比较详细,包括个人信息、家属信息、家庭信息等43条之多。

首页是封面,包括持证人姓名、性别、年龄等;

第二折页内容比较特殊,除了注明教育程度、职业(行业、职位)、国民义务劳动(工作地点、日期、证明长官)等信息,还要填写特征或指纹信息;

第三折页,是公民资格(宣誓地点、宣誓日期)、家属(称谓、姓名)、役历(役别、日期、证明长官)等内容;

第四折页为保甲番号(乡镇、保、甲、户、日期)、住址(名称、日期)。

照片是区分持证人最直接的证明,条件有限,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有一张自己的照片。对于没有照片的老百姓,指纹符号就是唯一的识别方法。所以在填证时,要对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核验,“斗”纹填○,“箕”纹填×,这也是独特的“防伪”方法。

最早的身份证在隋唐

即官员配备的“鱼符”

我国身份证古已有之,起源于官员的识别符号。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它用木头或者金属打造而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为黄金铸制,五品以上为银质,六品以下为铜质。五品以上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袋子,称为“鱼袋”。《新唐书·车服志》记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说明其主要作用是证明官员身份,便于出入宫门。

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非常接近。《菽园杂记》记载: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都悬牌,以避嫌疑。可见,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不局限于官员,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