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留守妇女22年照顾婆婆不离不弃 孝心感染村民
2017-04-07 10:13:00 来源: 长江网

长江网讯(i记者赵彦平)在江夏区安山镇八一村西边刘湾9号就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视力残疾三级农村留守妇女,22年以来,她上孝敬婆婆,下相夫教子,用自己的朴实无华的行动日复一日演绎着以孝感人、至纯至真的孝女情怀,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孝敬婆婆的好儿媳——余红梅。

余红梅,1974年11月出生于江夏区安山镇八一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她自幼就是一个善解人意、尊老爱幼、懂事乖巧的女孩。1995年,她与自己丈夫刘东雨结婚,育有一女,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夫妻俩非常恩爱,婆媳关系也是非常的融洽,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1998年在武汉和丈夫在服装厂打工突然眼角膜坏死,因家里没有钱治疗放弃了,于是从1999年开始照顾婆婆。今年81岁婆婆沈先知患有脑血栓、高血压等多种疾病,22年来都是余红梅照顾,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哥哥嫂子、兄弟弟媳们都出去打工,没有时间照顾老人。

1999年5月,余红梅的婆婆不慎摔倒在地,胯骨断裂,当时60多岁的她由于一人把4个子女拉扯大,大半生的穷苦日子,让他落下了不少病根,除了腰酸腿疼的小毛病之外,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一跤摔得让她病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从此,照顾婆婆日常起居的重担就落在了儿媳妇余红梅的肩上。每天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婆婆换洗尿布、屎布,穿鞋、洗脸。为了让婆婆多吃点饭,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余红梅还变着花样的为婆婆准备各种吃的,并且一小勺、一小勺的喂到她的口中。每周余红梅,都坚持给婆婆洗个热水澡,让她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她就把婆婆牵着手到院子里,让她晒晒太阳,梳头发陪着婆婆聊天。为家里生活宽裕一点自己还种菜,养鸡养鸭贴补家里用,她虽然只能看到半米距离物品,但是还是不很方便,她把婆婆当成拐杖互相搀扶着走路。当婆婆感冒整夜咳嗽呕吐时,余红梅半步都不离开陪在她身边伺候着。虽然这样精心伺候,但婆婆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会拿她出气,发点牢骚。虽然受了不少委屈,但她没有丝毫责怪婆婆的意思,仍然一如既往、不离不弃的精心伺候病床上的婆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余红梅却为人们谱写了久病出孝媳的篇章,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余红梅的孝道与其母亲的言传身教离不开,母亲经常对她说:“对待婆婆要像自己的亲娘一样”,孔子曰:孝敬父母在于“色难”。就是说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养。只有真正学会感恩,才能领悟孝敬的深刻涵义。余红梅总是深有感触地说:“自从嫁到刘家后,婆婆对待我就像自己的亲闺女,她对我的好,我记在心上,使我学会了感恩。作为儿媳妇,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婆婆开心快乐的度过晚年,全家人都和和睦睦的把日子过好”。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当老人头脑清醒的时候便会对别人说:“就是亲闺女也不一定会比我的这个好媳妇孝顺。”余红梅既是婆婆眼里孝顺的好儿媳,亦是儿女心目中勤劳能干的好妈妈。全家四口人,由于家里地少,丈夫长年在外打工,整个家庭的生产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她那瘦弱的肩膀上,忙完了地上忙家里,她一边悉心照顾年迈的婆婆,还一边照顾在街上上学的儿子,尽全力支持丈夫、女儿在外面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余红梅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儿女。在外打工的女儿说:“如果能娶到像我妈妈这样的老婆,花多少钱我都愿意”。上初一的儿子说:“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我要向她学习孝敬老人”。在余红梅的影响下,儿子刘天成很小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每次买了最喜欢吃的东西,总是先拿给奶奶吃,奶奶不吃就硬往她嘴里填,奶奶病了,女儿就帮助妈妈端水端饭、洗衣擦身,把奶奶感动的直掉眼泪。女儿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会遇上一些行乞的残疾人,每次她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

i记者手记: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一个普通的乡村留守妇女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孝心被不少人斥之为功利报恩,然而,这位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眼睛残疾又以她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实了一个事实:不贪求回报的孝敬。作为一个普通的留守农村妇女,余红梅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她的孝心却感染了周围的人们,成为村里人津津乐道的美谈和学习的榜样。

声明:

1、i新闻为长江网原创栏目,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本栏目所有内容为网友提供,如涉及单位、团体或个人对内容有异议可向长江网提出,联系电话027-85778997。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