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彤 见习记者邓小龙 通讯员戴亮)“长江新城,是武汉市正在规划的城市新区,作为未来城市的主人,请设计、构想长江新城的新生活蓝图。”在昨日的楚才作文竞赛中,热点词“长江新城”出现在初一年级的赛题中,引发数百名参赛学生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为城市发展建言。
昨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征得组委会同意,在工作人员严密监控和试卷封闭个人信息的情况下,翻看了部分试卷。
回收上来的试卷显示,共有700多名初一学生选择了《家在“长江新城”》这一题目。记者发现,学生们通过科幻小说、穿越故事、书信等形式,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长江新城”,大部分学生将高科技、人工智能、环境保护、人文底蕴等作为“长江新城”的核心元素。有一名学生甚至在试卷上为“长江新城”制作了一套简要的“规划方案”,从交通、物价、执法、商业、新能源等方面展示自己的思路。
姚天怡是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初一(14)班学生,赛后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她看到三个备选题时,“长江新城”并不是首选,但经过仔细思考,她希望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出出主意。在她眼中,长江新城是安全而便捷的,比如通过智能化手段,让市民乘坐的交通工具安全性能更高,减少交通事故,或到大型超市购物时,有机器人一对一服务,根据顾客的需求快速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等。“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工程师,努力钻研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为长江新城贡献自己的力量!”姚天怡说。
“这道题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可能更适合我发挥。”在常青树实验学校初一女生黄若玺的构想中,“长江新城”是一个依江而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智能化新区,在这里,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根植于每位居民心中。“城市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尽管在武汉生活了10多年,但黄若玺觉得自己对家乡的了解还太少。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今后会利用更多课余时间逛一逛大武汉,也期待着心目中的“长江新城”诞生。
命题组专家表示,楚才作文命题历来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热点和身边生活,关注青少年成长,关注科学精神。今年将“长江新城”纳入赛题,是想引导青少年关注城市变化、城市亮点,增强“城市家园”的自我存在意识、参与意识。而初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性思维和个性想象,所以命题组希望通过赛题引导这些未来的城市主人和建设者,向成人和城市规划者、管理者展示他们的愿景、思想、建议,为城市发展献计出力。
链接>>>
智能:
高科技渗透
衣食住行
智能化生态化成高频词
高科技、智能化元素几乎出现在所有作文中。有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期待智能家居、智能设备遍布“长江新城”,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有学生将自己的构想放到50年以后,畅想随着科技发展进步,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手段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我先去看看新城的农业生产吧!”一位学生写到,“长江新城”可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一种具有自动感光系统的大棚,能根据外界的气温来调节自身的功能,那里的蔬菜都是纯天然种植,市民可吃上放心菜。另一位学生建议,城市的公共交通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一体化,减少换乘次数,让市民出了家门一站就能到达目的地;而在医疗上采用智能化设备,能治愈疑难杂症,人们不用忍受病痛。
征得组委会同意,长江日报记者随机翻阅500多份试卷发现,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智能化是“长江新城”的必备元素,也有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十分关注环保、人文、社会关系等要素。
生态:
蓝天白云
成新城标配
“绿色的爬山虎覆盖高耸的大楼,街道上随处可见动物的身影。”“长江新城实现全城绿化,当你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一片绿色森林。”“路边不见了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型‘分类站’,无论丢进去什么,都可以自行分类并用最好的方法将垃圾天然降解。”
在学生们心中,蓝天、绿树、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小动物是“长江新城”的“标配”,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们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提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等生态系统,希望“长江新城”重视绿化,呈现一幅都市田园风光。
人文:
人们的生活
美好宁静
在关注城市发展、建设之余,也有不少参赛学生将目光投向“长江新城”的人文底蕴。在孩子们心中,合格的“长江新城”不光要有高楼和科技,人的生活也是安逸而舒适的。
长江日报记者在多篇作文中看到类似构想:在“长江新城”中开辟足够大的区域,专门建设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人文教育场馆,将武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集中展现。
不少学生还提到,他们希望“长江新城”是一块宁静和谐、友善互助又充满梦想的乐土。孩子们写到:“在我的想象中,那儿的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水是清澈的,人心是善良的。”“那里应该是有书香的,市民可以在那里嗅书香、品生活。”“我们长江新城中的人,都有着极高的素养,善良、真诚、热情与诚信是他们的代名词。”“我的爸爸妈妈现在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希望新城能帮助人们找回家庭的温馨,这样才是真的家在‘长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