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攀正在跟杀人嫌疑犯田某谈心并递去一杯开水。 通讯员李鹏程 摄
张攀正在像亲人一样关心杀人嫌疑犯的身体状况。 通讯员李鹏程 摄
湖北日报网记者 谭明猛 通讯员 李鹏程
“你今天身体还好吗?生活、学习怎么样?与其他人相处如何?”
3月20日,湖北日报网记者与武汉市公安局江夏分局领导一行来到江夏区看守所检查工作。当走进管理森严的看守所心理咨询室时,看到一个面容和善、身材颀长、警容严整的小伙正与一名犯罪嫌疑人隔桌谈心,并给犯罪嫌疑人递去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
这位警容严整的小伙就是荣获武汉市监管战线“卓越之星”金钥匙奖章、江夏区看守所的民警张攀。据了解,张攀2011年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江夏公安分局十佳岗位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连续8年被评为“武汉市政府优秀公务员”。
张攀1979年11月出生,现任武汉监管江夏区看守所四级警长。2004年调入看守所当管教民警,至今已有13年。13年来,张攀由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监管战线的尖兵,由一颗小苗成长为呵护一方的大树,他像钉子一样始终坚守在管教工作的平凡岗位上,用赤诚书写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心篇章,用责任弹奏着一首首令人敬佩的歌谣。
一句承诺守十年
2004年9月,张攀因在一次出警中受伤从派出所调入江夏区看守所。刚调入看守所时,觉得看守所工作单调乏味,曾一度灰心失望。看守所民警罗来帮看出了张攀的心思:“你不要觉得看守所工作没有刑警威风,如果把看守所工作干好了,你今后到哪个部门都不会吃亏,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不难,但是管理好、教育好、改造好一个人,才是真功夫。”张攀听了罗来帮一席话,有所触动,他调整心态,自学起《刑事犯罪心理学》、《谈心的艺术》等书籍,心里渐渐亮堂起来。
2004年10月,张攀第一个管教的是名杀人嫌疑犯陈某。没想到一接触,张攀就开始了和这名重案犯一家人长达10年的故事。
张攀负责监管陈某的时候,判决书还没下来,张攀几乎每天都会找他谈话,教育他身放正、心放平、气要顺,认罪服法。陈某特别喜欢听张攀讲当兵时的故事,张攀就时不时讲一些给他听。
后来,陈某被转到深圳市第二看守所,临行前他问张攀:“张管教,我到了那里可以给你写信吗?我心里有话就是愿意跟你说。”张攀说:“当然可以”。陈某到达深圳后,给张攀陆续写了五六封信。捧着这一封封远方的来信,不管多忙,张攀都会认真阅读并回信,在信里叮嘱他服从管教,遵守监规,不要吵闹;同时让他注意身体,讲究个人卫生,天热时每天洗澡勤换衣服,预防中暑等等。
作为一名警察,张攀固然痛恨陈某犯下的罪恶行径,但对于他情感上的苦闷,尤其是对亲人的内疚牵挂,张攀也充分理解并尽量安慰。那年10月,接到一审死刑判决书的陈某提出最后想见张攀一面,张攀为此专程赴深圳见了他一面。陈某见到张攀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张管教!”
陈某次年二审被执行死刑。从2004年底开始,张攀多了份份外的工作,每年春节前和八月份都会给陈某的儿子寄去学费,并一直保持通信。张攀向孩子承诺,钱会一直寄到他满18岁。有一次孩子在信中写道:“正是因为有了您的资助,才使我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也正因为您的关爱,才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张攀埋藏心底十余年,直到最近才提起。
家人的特殊“照顾”
张攀的责任心在看守所是出了名的,看守所所长明昌喜说:“他做事蛮下神,他管的监所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监所的重案犯一直是影响监所安全的一块硬骨头,所长想让他把这个重担接过来,但又考虑到他有严重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2005年1月,张攀向领导主动请缨,要求去管教重病、重案、重大经济在押犯监室。他没想到,这一管就是13年多。十三载春来暑往,张攀总是戴着厚厚的口罩,穿行在四个病号监室,找艾滋病在押人员谈心,进肺结核病号监室巡查。先后监管了6名艾滋病、83名肺结核在押人员和116名心脑血管疾病的在押人员,数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传染科的一年的住院人数,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最难过的是管理病号监室后要面对家人的提防。每次下班回家,妻子迎面第一句就是:“衣服换了没有?”接着就督促张攀洗澡,换衣服。哪怕张攀说在单位已换过,妻子还是坚持要张攀再换一次。换下来的衣服单独洗,而且加入很多消毒液反复泡洗,洗完了单独晾晒。尽管张攀知道她这样做很正常,但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别扭,觉得自己在家里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特别是妻子一见儿子往张攀身上扑,就有意无意地把儿子带开,更让张攀心里难受。一想到连亲生儿子都要“远离”他,心里真不是滋味!
其实,对于家,张攀心中有太多的亏疚,工作繁忙,节假日经常无法团聚,家里的事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也顾不上,从上学到现在只到学校接送了两次,自己的工作让家人又多了一份担忧和恐惧。可是,只要一想起那些在押人员,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管理病号监室要时刻与危险同行。一次,一位被判了13年徒刑的艾滋病人在监室里撞墙自杀,血流满脸。张攀和同事闻讯马上打开监所将这名病人控制,他身上、手上都沾满了鲜血,所幸,他当时手上没有创伤。事后同事都替他感到担心,张攀只是淡淡地说,当时没想那么多,艾滋病人也是人,只想着救人,对他的生命负责。
一次谈心巧破命案
2011年,因工作需要,张攀被任命为深挖犯罪工作尖兵,负责对新入所人员的管理。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加强深挖扩线。
2013年7月,张攀在查看全国追逃信息网时,发现因寻衅滋事被江夏公安分局刑事拘留的肖某(江夏区法泗乡人)和其同乡王某与湖南邵阳一宗故意杀人案的在逃人员相似,虽然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不同,但体貌特征、年龄都十分相符。于是张攀分别找到二人,针对性地开展谈话教育,希望其主动交代案情,但二人非常狡猾,百般抵赖。张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之以法,讲法规、讲责任、讲良知,打破了他们心理的壁垒,逐步取得了对方的信任,经过一周不懈的努力,终于攻破了二人的心理防线,主动交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承认了2006年3月26日在深圳市持刀杀人的犯罪事实,一宗命案终于告破。
来自高墙的团聚
16岁的小鸣,小学未毕业即混迹于社会,2013年因盗窃自行车被拘留。入所后,因其女友不愿来见他而企图吞圆珠笔自残,甚至把自己一切归罪于父亲,情绪非常激动,在监所高叫不想活了。看守所领导找他谈话,他仍然倔强地表示,宁可不要父母只要女友,并且掀起自己的上衣,将其右胸上纹的一排字:“用我的一生照顾她一辈子”展示给民警。
张攀受领任务后,与小鸣谈过几次心,张攀发现,小鸣表面情绪平静,但在房中忽而与人说笑、忽而不理别人,独自用笔在手背上写“有你就足够”一类的文字,这个举动让张攀觉得小鸣并没有从焦虑的心态中真正解脱出来。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张攀有意识为他量身订制了一套监管方案:给他借来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看完后让小鸣写出心得,张攀再进行点评,逐步培养他明辨是非的能力。开展队列训练、内务卫生评比、唱歌比赛,在各种场合多表扬多鼓励,培养他的集体荣誉感和荣辱观。
9月21日,在中秋节来临之际,特地安排其父亲到监所探望他,小鸣看到父亲为自已的事急白了头,内心愧疚难当,拿起一块月饼,亲手塞到父亲嘴角里,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父子俩相拥而泣的场面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丰富的经验缘于实践
在看守所干久了,张攀慢慢积累了一些心得:管教干部管理对象虽然是一个疑犯,但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同他们谈心感情要真,摸情况要准,教育要细,管理要严,形象要佳。每天要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沟通交流,在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的衣食冷暖中建立彼此的信任,像中医“望、闻、问、切”一样发现问题:睡觉看姿势——翻来覆去,必有心事;吃饭看饭量——忽多忽少,必有事找。来信看表情——脸色突变,必有事件。平时看情绪——反常态,必有事来;工作看标准——忽高忽低,必有事起;活动看参与——溜号不到,必有事闹。
作为管教民警,心里装着事,那就不会出大事;如果只图省事,那就必有麻烦事;小事当成大事看,那就不会酿祸事。针对不同的管教对象,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如对未成年人,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少数民族,要在日常饮食生活上尊重其风俗习惯;对艾滋病患者,不歧视;对经济类犯罪,要多亲情感召;对重刑犯,从个人需求上寻找突破口……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最终达到保障在押人员的基本权利,保证在押人员的安全稳定,保证移送起诉的顺利进行。
江夏区看守所教导员辛建华说:在所里,张攀管的监室最多、人员最复杂,人数最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中,能沉下心来与犯罪嫌疑人打交道,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园丁”精神,看守所能实现13年安全无事故,张攀功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