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光谷的留学生创业园吸引众多人才
图为:何力波
图为:邓熙浩
图为:蔚蓝
楚天金报讯 记者余鲁西 曾茜 通讯员康天
武汉,正在形成磁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第三批武汉城市合伙人申报近日结束,今年武汉将评选150名城市合伙人。
在去年评选的2批共116名城市合伙人中,过半人才都曾在海外学习工作。他们为何放弃国外高薪安逸生活,来到武汉重新开始,连日来,楚天金报记者探访这些海外人才在汉的工作生活情况。
年近五旬返乡创业
“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
回国还是不回国,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上的选择,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在美国,有大房子、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而回武汉,则意味着机会、挑战,还有风险。
光谷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湖北电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力波,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0年留学美国后,这个理工科学霸在美国生活了27年,曾在全球顶尖的通信企业朗讯贝尔实验室工作,一度在知名企业伟创力晋升至高管,但在49岁那年,他选择了回武汉创业。
“我们这一代人,到这个年龄再来创业,并不是经济上的原因驱动。”何力波在临近知天命之年,选择离开熟悉的环境,回国重新开始,他这样解释,“因为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想把自己这么多年在通信行业的经验、人脉,转变成对产业的影响。”
回国,但是回哪里?何力波曾经对全国各地的高新区进行走访,“除了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没有哪一个城市,像东湖高新区一样人气这么旺,这么有活力”。何力波说,光谷对人气的聚集,以及光谷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让他在心里认定,光谷,就这里了。
快速发展中的武汉,对于何力波来说意味着庞大的市场。“做产品,说到底最重要的是市场。”何力波的湖北电鹰公司生产智能无人机,主要应用于电子通道巡检,他告诉记者,预计今年的公司营收比去年至少翻倍。
和何力波一样,越来越多的留学精英人才选择“回流”。记者从光谷武汉留学生创业园了解到,目前园区聚集了一大批回汉创业的海归精英,很多高层次人才放弃国外的优秀工作,回武汉来开创事业,发现机会。
留美博士成城市合伙人
“事从小做起,创业要有大格局”
今年31岁的邓熙浩,2008年前往美国宾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在美国读博士和博士后的7年,他在华尔街和硅谷做过数据分析师,也与朋友一起创过业。在很多同学选择拿绿卡留在美国工作生活时,邓熙浩2015年选择回到武汉创业,去年成为武汉城市合伙人。
在回武汉之前,邓熙浩考察了北京、深圳、上海、宁波等多个城市。之所以选择武汉,邓熙浩坦言,除了因为武汉是家乡,武汉还有生物医疗、教育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武汉的创业成本更低。
2015年7月,邓熙浩和合伙人一起创立贝叶斯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前期考察,去年下半年开始首个项目——开发一款自然科学游戏,和印度天文台合作,把天文学最前沿的研究发现,开发成为一款3D游戏,让普通人可以参与科学探索,还能及时获得反馈。邓熙浩在美国读博士研究的方向是天体物理,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像电影、音乐、艺术一样,一直希望能把自然科学商业化,通过游戏的形式让更多普通人能参与其中。
邓熙浩曾在美国参与创业,开发一款外卖点餐软件。为什么不留在美国创业?邓熙浩坦言,在美国华人创业很难有资源能配合,在国内创业可用的资源很多,成为武汉城市合伙人,除了获得创业扶持资金,还有很多政策优惠。在美国工作期间,他跑遍了五大洲十几个国家,追求的不是舒适的生活,而是寻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并去执行它。
“创业要有大格局,但是做事要从小做起,从细分市场做起。”邓熙浩表示,虽然公司在武汉,但科学是无国界的,现在做的项目是没有人做过的,目标市场是全国乃至全球。公司目前只有5个人,邓熙浩自己要身兼董事、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推广经理等数职,“创业开始会很难,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名校留学生返汉
“回国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刘源(化名)1989年出生,今年不到30岁,在如今的公司里已经是重要项目牵头人。他说,自己选择回国,是因为国内才有更大的空间,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刘源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在上海IBM工作一年之后,到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留学,2014年回武汉加入烽火通信。
“在美国,中国人要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还是比较难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刘源说,他看到很多在国内非常优秀的学生,清华、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在美国留学后,却只能做一些很基础性的工作,一做就是很多年。
“美国有大量的中国人、印度人从事IT行业,但是上升通道非常窄。因为要往上走,往往需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虽然美国有更大的房子、更舒适的生活,但这并不是刘源所看重的,“我希望获得更多的机会,想在工作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刘源和他的好几个同学一道回国了,“国内发展得这么好,好公司也很多,为什么不回来?”
如刘源所想,国内的工作自己干得很带劲儿。加盟烽火通信三年后,他已经是技术骨干,并在公司去年成立的一个重要项目中,被第一批抽调到项目上做牵头人。
刘源说,国内互联网行业这几年发展很快,隔几年就会冒出一个独角兽企业,而且在商业模式上也不断有创新,“这种创新的活跃度不亚于硅谷,甚至有的还走在硅谷前面。”刘源介绍,他归国的同学,有的已经在带团队,有的在做研发负责人,如果换在国外,这样的机会很少。
外国人远赴武汉工作
“能够去国外生活工作是个机会”
除了海归返回武汉,不少外国人也选择来汉工作生活。
2015年,法国人杜桑弗兰西斯来到在武汉经济开发区东风雷诺工作,“我的孩子们也大了,不需要我照顾,在这个年龄,能够去国外生活工作是个机会,我也愿意在事业上再有贡献。”
目前有87家法国企业在武汉投资发展,约700名法国人在汉常住,武汉经济开发区法资企业有近30家。杜桑表示,他和大部分法国同事都住在武汉经济开发区,随着开发区交通和建设完善,在武汉的生活已经很习惯。
近20年来,佛吉亚中国区总裁蔚蓝在国外的时间远比在故乡法国要多,20多年前,佛吉亚第一家中国的工厂就是在武汉。对于在国外生活,蔚蓝已习以为常,蔚蓝来到中国已经有9年时间,和故乡相比,武汉虽然美食和生活习惯都有不同,但蔚蓝十分喜欢这座城市,“中国人和法国人很像,热爱艺术和美食的心是一样的”。
来到中国以后,经常有朋友咨询他国外工作情况,在蔚蓝看来,中国的很多企业自主革新意愿很强,经济发展非常有活力。来中国之前,他曾在美国工作了13年,和当时的美国相比,中国发展速度和经济活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