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女工程师设计报站设备 成本为进口价一成
2017-03-16 11:48: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章珍珍对自主研发的板卡进行测试 通讯员产启斗 摄

记者张晟 通讯员曾斯 产启斗

在武汉地铁1号线列车内,有两块板卡负责车辆到站后自动报站,但这一设备故障率较高,完全依靠进口,不仅单价高,到货速度也很慢。这对1号线确保正常运行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2014年开始,武汉地铁运营公司女工程师章珍珍自己动手设计这一设备,目前已取得成功。设备单价因此降低九成,1号线也有望在这一领域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坐了两个多月列车

找出“病根”

2014年,章珍珍在工作中发现,1号线的司机们总是反映列车到站后不能自动报站,必须手动按下报站按钮。这一情况增大了司机的劳动强度,分散了注意力,不利于安全驾驶。

在故障排查中,章珍珍发现,列车停在车库里,并不能检测出故障;只有当列车投入正常运营时,故障才能显示出来。

“当时我就采用了最笨的办法,每天上班跟着车跑,一列一列地坐。就这样坐了两个多月,排查了全部33列列车。”章珍珍说,“排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竟然有超过2/3的列车不能正常报站。”

“病根”到底在哪里?章珍珍仔细排查了所有设备,一块板卡最终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块板卡在车头和车尾各有一块,负责自动报站和点亮列车仪表盘,外形类似电脑主板,长约20厘米,宽不到10厘米。

单价1万元还要等8个月

不如自己造

找到了“病根”,但“治病”更让章珍珍大吃一惊:这么小小一块板卡的采购单价居然超过1万元,而且每年还以20%的幅度涨价,188块需要更换的板卡全部换完需要200余万元。

“更要命的是,我们等不起。想买一批板卡,要先向加拿大那家公司在国内的合资公司武汉项目部提出申请,项目部再报给位于上海的合资公司总部,合资公司再向加拿大那家公司订货。等我们拿到货,往往已经是8个月之后了。”章珍珍说。

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章珍珍心中萌生:既然求别人办事这么难,那还不如自己动手做。下定决心后,她拿出一块已经损坏的板卡,开始对元器件和电路图进行反向研究。凭借着本科学习的功底,电路图最终被她画了出来。

此后,她又通过网络及实体店购买了一部分元器件,并找到工厂将电路板生产出来。为了集思广益,她还找到4名同事,大家一起焊接、测试。最终,一块完整的板卡诞生了。

20次上线测试安全通过

下一步尝试量产

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板卡能不能用于实际操作?章珍珍来到地铁古田车辆段,在这里的一段测试线上开始了对板卡的全方位测试。

“板卡的表现很好,各项检测指标都正常。”章珍珍说,“测试完成后,我向公司申请,要求将板卡用于投入运营的车辆上。申请获得批准。”

去年11月1日,板卡“登上”1号线列车。当日凌晨4时18分至晚10时57分,板卡随着列车在1号线全线跑了7个来回,表现非常正常。此后,测试又陆陆续续进行了19次,板卡表现稳定。

章珍珍说,下一步,她和同事还将对板卡进行量产测试,对振动、温度、湿度、老化等指标进行深度测试,推动自主研发的板卡最终走向地铁市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