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交汇,构成武汉独特的三镇格局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黄师师 郑汝可 通讯员黄金波
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获悉,武汉市《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出台,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任长江武汉段第一河长,武汉市长万勇任汉江武汉段第一河长。
武汉市15条主要河流的河长名单
武汉市河长制的基本原则
根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武汉市河长制的基本原则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属地为主,党政主责;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
坚持依法管理,严格执法;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武汉市实行河长制要达成的目标
到今年底,武汉市将建成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河长制责任体系,覆盖全市范围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58条河流。
到2020年底,河流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主要河流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武汉市河长制的工作机制
河长制推行过程中,各级河长是包干河流管护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相应的河流管护工作,牵头推进河流突出问题整治、水域岸线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巡查保洁、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督,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联系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督查,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河长,并协调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保障河长制工作的落实。
武汉市河长制的考核与问责
实施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每年度对河流管护工作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示,对排名靠前的区实行“以奖代补”,对排名靠后的区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将河流保护纳入市级绩效目标体系,对发生河流恶性违法事件的区,年度绩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
有关部门将在主要河流显著位置竖立公告牌,标明河长职责、监督电话等。
武汉风光资料图
最新消息!武汉市“四水共治”时间表出炉!
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获悉,最新出炉的《武汉市“四水共治”工作方案(2017—2021年)》,为武汉市“四水共治”排出时间表。按照5年行动计划,武汉市将围绕打造滨水生态绿城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到2021年,武汉将拥有更安、更畅、更净、更优的水环境。
防洪水:分级分类巩固“两江干堤、中小河流、水库山洪、湖泊民垸”四条防线,完善防汛指挥系统,进一步提升全市防洪体系安全保障能力。
重点实施三峡后续武汉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和新洲区龙口大闸等13座大中型病险涵闸除险加固。2018年汛前,长江、汉江干堤具备安全抵御1954年型、1998年型洪水能力。
到2018年汛前,全面完成8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至2018年汛前完成12公里湖堤改造加固,以及新城区堤防加固92.8公里。
实施府河、举水、倒水、沙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
推进滨江生态画廊建设。继续延伸江滩公园,实施长江武青堤、武金堤、八铺街堤和汉江上游两岸等江滩综合整治工程,到2018年底,完成二环线内江滩公园建设;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三环线内江滩公园建设。
去年7月武汉暴雨防洪相关图片 长江日报记者贾代鹏飞 摄
排涝水: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还欠账,补短板,提标准。到2017年汛前,实现城市抽排能力提升50%;到2018年汛前,实现城市抽排能力倍增;到2021年汛前,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水平。
今年汛前,建成江南泵站、后湖四期泵站等12个骨干项目,新增抽排能力490立方米/秒,实现南湖、汤逊湖、武湖地区和汉阳地区抽排能力倍增,城市抽排能力提升50%。到2018年汛前,实现排水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到2018年汛前,新城区完成汤逊湖、东湖等15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信息化水平;新建金口二站、黄陂武湖二站、新洲武湖三站、童家湖泵站等25座大中型泵站,新增抽排能力750立方米/秒。新建竹林湖、马家湖等泵站,到2021年汛前,再增抽排能力180立方米/秒,保障汤逊湖、武湖等重点水系排涝安全。
力争到2021年底建成汉口地区排水深隧系统。
到2017年底,完成青山、四新试点区海绵化建设任务。
去年7月武汉暴雨渍水 图/长江日报
治污水:大力推进全过程控污、全系统截污、全方位治污。至2017年,消除19条黑臭水体;至2021年底,实现建成区主要湖泊港渠全截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湖泊全面消除,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
推进18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7座,新城区11座)新、改、扩建工作,新增规模约111万吨/日(2017年完成7座,2018年完成6座,2021年完成5座)。
新增污水干管570公里,新、改、扩建污水提升泵站60座。重点推进滨水区、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流纳管,实现污水不入湖。
坚决取缔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产业项目,坚决淘汰一批污染水环境的落后产能,坚决禁止新建高污染项目。
到2018年底,全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到2019年底,实现全市乡镇污水治理全覆盖。力争到2021年底,建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2017年启动南湖、沙湖治理工作。到2021年底,消除全市湖泊劣Ⅴ类水体。
继续推进和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汤逊湖生态水网等7片水网连通工程,实现江湖相济、水网相连。
机场河污水每天静静流淌着经过常青花园。黄先生说,夏天和雨季,站在小区公交车站旁都得捂着鼻子候车。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保供水:调整供水布局,提升制水工艺,改造供水管网,保护水源地,推进节水建设,全面打造“布局科学、工艺优良、管网互联”的供水体系。
实施武昌片区与青山片区及江夏片区、汉口片区与东西湖片区及黄陂片区、汉阳片区与蔡甸片区等管网连通工程。
实施汉江沿线白鹤嘴、琴断口等水厂新增应急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工程,有效应对取水水质微污染,启动长江沿线供水厂工艺改造提升工程。
加大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每年改造老旧供水管网440公里。
开展直饮水分区域试点。
实施蔡甸庙五河灌区等7处重点水源工程;至2021年,全市灌溉保证率达到85%。
2021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隐患排污口整治。
武汉长江大桥摄影资料图
护一城净水
绘两江画廊
显三镇灵秀
治水这件事
关乎民生幸福
关乎城市发展
今年1月底,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3月1日下午召开的全市“四水共治”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为武汉“四水共治”绘制作战路线图。
……
陈一新谈“四水共治”掷地有声
谈及“四水共治”工作重要性,陈一新掷地有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水治理好就是最直接的转型发展、就是最基础的城乡建设、就是最重要的民生幸福、就是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市上下要以拼搏赶超精神和强烈责任意识,加快推进“四水共治”,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治水业绩。
实施“四水共治”,是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也是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的具体举措。
实施“四水共治”,是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实施“四水共治”,是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通过“四水共治”,来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巨大投资空间,使治水成为推动发展的巨大引擎。
实施“四水共治”,是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点工程。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四水共治”来顺应民意、消除民忧、保障民安、改善民生、增进民利、凝聚民心。
“四水共治”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防洪保安工程
分级分类巩固“两江干堤、中小河流、水库山洪、湖泊民垸”四条防线,全面完善防洪保障体系
排水防涝工程
重点增加抽排能力,推进湖网连通,加强物联网建设,提高信息化排涝能力,确保不再出现大面积渍水
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加强污水截流纳管,积极推进雨污分流,优先启动南湖、沙湖黑臭水体治理
工业水污染防治工程
坚决取缔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产业项目,坚决淘汰一批污染水环境的落后产能,坚决禁止新建高污染项目
农村水污染治理工程
推进集镇污水处理及村户生态化处理
供水保障工程
全面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分区域推进直饮水试点,升级改造老旧管网、老旧水厂、老旧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
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大力推进重点湖泊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清淤疏浚湖泊港渠,生态化整治岸线,重建水生态系统,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滨水生态文化提升工程
持续推进“两江四岸”综合整治,传承弘扬长江文明
请你参与这场治水行动
3月3日起,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市“四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搭建互动平台,全民共治“四水”。
如何参与?
关注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互动平台,填写相关信息。
市民可通过全民共治“四水”互动平台参与探访治水现场、曝光涉水问题、为“四水共治”出谋划策。
互动平台将组织长江日报市民观察团,走进治水第一现场,监督治水过程,感受治水成果。
广大市民和网友也可在互动平台上提供线索、投诉曝光或反映问题。线索收集后,本报将积极联动相关部门,通过有的放矢,精准治水。
市民和网友也可针对治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出谋划策,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瞧,已经有市民朋友参与了进来!上周日,向社会征集的百名市民走进了治水现场,探访了全市“排涝水”重点工程之一的南湖连通渠。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