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通知搞活动代收钱 中小学家委会成“烫手山芋”
2017-03-08 10:07: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见习记者杨幸慈

家长委员会,是由学生家长为主组成、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自治性组织。然而,长江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不少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家委会其实是一块“烫手山芋”,做的都是发通知、代收钱、搞活动之类的琐事。

忙了3年想退出却没人接手

上周五,胡女士收到儿子班主任发来的私信,请她制作班级社会实践小报。由于此前交出的作品有新意、有童趣而大受好评,制作班级小报的任务就全“包”给了她。“其实,我都是请丈夫公司搞设计的人帮忙弄。班主任下了任务,我也不好意思推托,只好硬着头皮上。”胡女士说。

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时,胡女士想和老师“走得近一些”,积极要求加入家委会,不仅当上班级家委会组长,还成为校级家委会成员。班级家委会一般有五六个人,有对外宣传、学习事务、文艺活动、物品采购、费用管理等分工。做熟了,老师会将任务分配给固定的人。

“你都不知道事情有多繁琐。”胡女士对记者说,“凡是老师不宜出面的事都是家委会的事,从策划、组织到实施全由家委会出面。制作班级小报,编发各种通知,挑选购买校服、班服,打印试卷,组织学生卖报纸,发动家长给患病的孩子捐款,号召大家阅读某篇文章来提高点击率……有一次,学校要开运动会,由于自由报名的比赛成绩不理想,老师建议由家委会来挑选运动员。于是,某个下午放学后,家长们拿着秒表、尺子来到操场,按照运动会项目先在班上组织测试,再将成绩好的报上去。”

“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忙活了3年,胡女士觉得实在力不从心,想退出却没人愿意接手。

“好处”只是和老师交流多一些

不少家长想加入家委会的目的很简单——受到关照。然而,获得“好处”的代价是特别辛苦。

“吴某某几乎每天都是班里的‘小小当家人’,可神气了。而我只当过一次。”小学一年级学生瑄瑄(化名)向妈妈抱怨。瑄瑄的妈妈注意到吴某某的妈妈是家委会成员,平时负责帮老师发各种通知。“瑄瑄学习成绩不错,可能是因为我很少为班级服务,所以瑄瑄获得‘当官’的机会很少”。

为了让老师多“关照”,瑄瑄的妈妈觉得应该做些贡献。有一次老师在群里询问有谁愿意和她一起制作拼音卡,瑄瑄的妈妈第一个应声。谁知并不是和老师一起做,而是布置任务给她。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瑄瑄的妈妈先请同事帮忙设计,又拿到外面打印出彩色的,还将卡片过塑,花了一整天时间。

“都觉得我们的孩子能占便宜,其实真占不了什么便宜。”在小学当了5年家委会成员的严女士说,“班干部都是孩子投票选的,座位也是按规律轮换。要说好处,的确会和老师交流多一些。”

没法全方位监督学校工作

2012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家委会建设,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及幼儿园都应建立家委会,并保障家委会对学校工作实施有效监督。

“家委会帮老师和学校做了很多事务性工作,尤其涉及收钱,买校服、收取日托费、组织活动等基本上都是家委会在出面。”一位小学校长坦言,“目前,家长的确很少参与学校管理甚至监督学校。但学校还是很重视家委会意见的,因为都怕投诉啊。”

目前,有少数学校的家委会能够监督学校,但仅限于生活层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的校级家委会成员每天会轮流到学校“上班”,监督学校食堂工作,比如检查有没有使用转基因食用油、禽流感期间有没有做鸡鸭等禽类菜肴,或是对学校安全设施提建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