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不能看病 江城社区康复养老病床供不应求
2017-03-07 08:27: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媛通讯员刘敏章炜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即是将医疗技术与养老保障有效结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早在2007年,武汉市率先在江汉区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康复养老床位,试点医养结合。如今十年过去,楚天都市报记者昨日走访了解到,目前江城基层的康复养老病床仍是供不应求。

方便看病八旬老人搬到社区医院

武昌86岁的杨婆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前几天感冒发烧住进了医院,昨日医生告诉她已经康复可以出院了,可老人却不愿意出院回养老院。“在养老院生活比较方便,可就是没有医务室。”杨婆婆诉苦,自己身体不舒服时上医院不方便,养老院工作人员又不懂医。

“很多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达到出院标准,却不肯出院,其他患者就没有床位了,老年人‘压床’多,医院快成‘养老院’了。”医生也觉得头疼。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访发现,这种情况在武汉的各大医院非常普遍,多家医院叫苦不迭。

为了解决日常看病问题,91岁的陈婆婆3年前干脆从汉阳一家高级养老院搬到了江汉区的社区医院。

昨日陈婆婆告诉记者,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需要长期服药。“养老院没有专业的医生护士,不能做治疗,平常时不时就要住进医院,儿子们又要请假到医院照顾,很不方便。”听说江汉区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康复养老病区,既能养老又能治病,她立刻就搬了过来。“今年过年回家了3天,结果出现感冒发烧,赶紧又让儿子把我送回这里,这里有医生护士,治疗一周就好了,儿子们也放心。”

人多床少社区康复养老床位难求

家住汉口后湖的81岁刘婆婆说,去年8月她右手骨折做了手术,因为行动不便,儿子就将她送到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进行康复治疗,如今治疗做完了她也不愿意走了,直接住进了康复养老病区。而86岁的唐婆婆因脑梗后遗症导致偏瘫,她已经在该康复养老病区住了10年。

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文兵介绍,社区医养结合就是充分利用中心的医疗资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集康复治疗、护理、养老为一体的康复养老服务。日常护理在护士长指导下由护工实施,一旦老人需要治疗,则进入社区医疗模式,由综合科主任和社区医生共同负责。十年来已经先后接收了3000多名老人入住,每名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有的同时伴有五六种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居多。

据介绍,江汉区在我省率先开设社区康复养老床位。目前全区仅有康复养老床位280张,而有意愿入住的老人达5000多人,康复养老床位严重不足。

除了床位不足外,护理人员的缺口也是面临的问题。李文兵说,目前该中心的护理人员缺口达到一半左右,护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很难招到,就算招到也很难长期留下来。

政策引导四种模式助力医养结合

武汉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科长张亮介绍,截至目前,武汉市有2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老年康复病床,病床数为1124张,先后收治老年人7398人次。按照规划,到2018年全市50%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老年康复病床。“对于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我们准备建立一个医疗护理员培训基地,每年为基层定点培训一批护理人员。”

据省卫生计生委介绍,我省是全国比较早出台医养结合政策性文件引导医疗机构积极介入养老服务的省份。结合我省实际,目前确定了医养结合的四种模式,即医疗机构开设老人病科模式、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模式、将地名医院建成医养结合项目模式和与居家老年人签订养老医疗服务模式。如谷城县石花中心卫生院改造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宜昌市西陵区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汉市江汉区常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设了养老病区,武汉市部分地方探索将村卫生室与农村养老院联合设置,或在村卫生室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民政部于2016年6月批准我省咸宁市和随州市成为国家级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目前,两市正在按照方案组织开展工作,推动当地以医养结合为主的新型养老事业的发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