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青年"往何处去?答案在这里!
2017-03-05 00:43:00 来源: 长江网

长江日报全媒体讯(郑汝可 胡雪璇)3日下午,百余名大学生齐聚武汉会议中心,参加武汉“新青年下乡”活动出征仪式。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为出征大学生服务队授旗,标志着活动正式进入行动实施阶段。

  昨日(2017年3月3日)下午,来自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百余名大学生齐聚武汉会议中心,参加“新青年下乡”活动出征仪式。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为出征大学生服务队授旗。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摄

  活动现场,“新青年下乡”服务队大学生代表姚轶凡向全市百万大学生热情倡议:积极响应号召,走出学校象牙塔,奔赴社会大熔炉,在“新青年下乡”活动中放飞梦想、挥洒青春。

昨日(2017年3月3日)下午,来自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百余名大学生齐聚武汉会议中心,参加“新青年下乡”活动出征仪式。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摄

  上月13日,我市正式启动“新青年下乡”活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企业、到社区,体验生活,了解国情市情。即日起,来自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4所市属高校的百余支“新青年下乡”服务队,将迅速奔赴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新城区的107个村(社区),围绕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艺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五大行动”。取得经验后,活动将在在汉高校中全面推开。

昨日(2017年3月3日)下午,来自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百余名大学生齐聚武汉会议中心,参加“新青年下乡”活动出征仪式。出征仪式前,大学生表演的青春健美操。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摄

  出征仪式后,陈一新与大学生们亲切交谈,询问了解他们各自下乡服务计划。陈一新指出,组织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武汉打造“大学之城”“青春之城”“梦想之城”“创业之城”的有力抓手,对于推动立德树人,引领大学生亲近武汉、心仪武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先走下去,再干起来!”陈一新鼓励大学生们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正确认识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同时在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增长本领,实现自身价值。他要求首批“新青年下乡”服务队积极担当“排头兵”和“先行者”,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典型经验,逐步将活动延伸至全市各基层街道乡村社区。

  市领导陈瑞峰、刘立勇、龙正才、李述永、干小明,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袁堃参加活动。

  长江日报评论——

  让青春贴紧当代中国

  本报评论员 李杏

  第一批青春飞扬的在校大学生走进我市农村,“新青年下乡”活动正式启幕。

  当代在校大学生,是有梦想有知识的新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农村地区,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难点,是当代中国广阔现实图景的重要部分。新青年下乡,为拉近大学生与农村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载体,既搭建起了实践育人的平台,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青春飞扬,青春搏击,青年的思想和行动,需要坚定地踏准时代脉搏,坚实地踏在祖国现实的土地上,人生的路才能走得脚踏实地。当代青年,特别需要投入社会大熔炉,贴近认识当代中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新青年下乡,是引领思想的先导,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创新。大学生走向田间地头,深入农民群众,感受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国家人民的感情,在思想上得到有益的教育和启发,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新青年下乡,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本领的良好平台。实践是育人不可忽视的课堂。到最鲜活、最现实的社会一线去,在最艰难、最辛苦的地方接受磨砺,把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会打开人生的新视野,增长实践的新本领,这是今后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历。

  新农村建设,呼唤知识青年。我们真诚希望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新青年下乡”活动中来,去做一些愿意做、能够做、能做好的服务项目,为农民群众带去知识与文化的红利,为农村地区带去新气象。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大学生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希望通过“新青年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走下去,亲近武汉,心仪武汉,最终选择留在武汉,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与这座城市共拼搏。

  让青春贴紧当代中国,一代新青年必将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月3日下午,来自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百余名大学生齐聚武汉会议中心,参加“新青年下乡”活动出征仪式 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超 摄

  江汉大学学生邱航:想去教农村孩子们画画

3日,在“新青年下乡”出征仪式现场,一幅涂鸦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幅长7.5米、宽3米的涂鸦出自江汉大学一个学生创业团队之手。昨日,团队负责人、该校设计学院大三学生邱航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了这幅涂鸦的创作思路:

底色以黄色、蓝色、绿色为主,展示了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的状态。画面上的两条路,寓意为青年人的下乡之路。画面上的麦浪、油菜花、铲子代表着农村。画面上的墨水、电脑、舞动的人、爱心和麦浪分别代表新青年下乡要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艺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五大行动”。画面的背景还有黄鹤楼、长江大桥等武汉元素,画面左上角有武汉市的城市形象标识。

邱航说:“我和同学们都很期待‘新青年下乡’活动。制作涂鸦,既能展示我们的特长,又能表达我们对‘新青年下乡’活动的期待之情。”

邱航的团队共有6位同学,去年他们注册了一家公司,主要从事美术教育。

活动当天,他们都参与了涂鸦的绘制,“还有一些同学来帮忙”,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花4个多小时完成了涂鸦作品。

谈到将要参与的“新青年下乡”活动,邱航说,自己想去教农村的孩子们画画。“因为经济或其他原因,很多农村的小朋友没有机会接触到艺术教育,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他们打开一扇看到艺术世界的窗户”。(胡雪璇 通讯员尹素娟)

  出征仪式现场,江汉大学学生邱航等人创作的涂鸦作品,表达了大学生们对“新青年下乡”活动的期待。

  江汉大学学生姚轶凡:打算帮农民发展电商经济

“今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集结,向全市百万大学生发出倡议:积极响应号召,走出学校象牙塔,奔赴社会大熔炉,在‘新青年下乡’活动中放飞梦想、挥洒青春!”3日“新青年下乡”出征仪式上,江汉大学商学院大一学生姚轶凡宣读了向全市百万大学生的倡议书。

姚轶凡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是地道的武汉伢,“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但有亲戚在农村,逢年过节也会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农村看看”。

姚轶凡认为,参加“新青年下乡”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学习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新农村建设、为精准扶贫做点贡献,那就更好了。

姚轶凡所在的团队对口的是黄陂区。尽管还没有正式下乡,但他已经想好了,“会向村民宣讲有关供给侧改革的知识,帮助他们找到致富的路子;看看能不能在村里发展电商经济,帮助农民把好的产品卖出去”。(胡雪璇 通讯员尹素娟)

  武汉商学院学生赵一星:主动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

前不久,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大三学生赵一星已经在学校组织下,到新洲区仓埠街,与5个学校结对村的村干部进行了一次“面对面”。对于下乡做些什么,赵一星也是早有谋划。

赵一星了解到,自己即将结对帮扶的地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村里这些年还种植有花卉和水果。

“我们想尽快去村里开展调研,看能不能为这里规划一条旅游路线,吸引城里人来这里赏花、采摘”。

不过,赵一星也有自己的顾虑,这里交通太不方便,坐车来去一趟要花4个小时,“这么远的路程,城里人愿意去吗?”

细心的赵一星发现,这里有一个花卉基地,就在高速公路旁。“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下一步具体怎么搞,还是要尽快进村,认真调研才是。”她说。

对于下乡后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赵一星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一定会努力融入当地,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

赵一星老家在襄阳,来武汉上学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我报名做了地铁志愿者,是省博的义务讲解员,还经常去养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赵一星说,武汉经济发展迅速、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给大学生提供了太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将来有机会的话,愿意在这里就业、定居。”(胡雪璇 通讯员尹素娟)

   武汉大学学生张晟:提升自己,为农村带去价值

“脚上有泥土,心中有力量。”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14级的张晟看来,“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大学生们走进农村、了解农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下到农村去,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心理辅导等活动。”张晟说,他特别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我会教村里的孩子基础的常识,让他们了解更多外界的新鲜事物,从小心生梦想。跟他们交换联系方式,定期与他们交流沟通,陪他们成长。走进空巢老人家庭,帮他们干些农活,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另外,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帮助村民普及智能手机的用法”。

张晟认为,“新青年下乡”是一个自身汲取和向外传播的活动。在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同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成调研报告传递给社会,吸引更多关注,可以积聚更大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

他希望这个活动能够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我们要让它成为锻炼自己的平台,真正为农村带去价值”。(高萌)

  华中师大学生孟莹莹:下乡当老师,给孩子们带去知识

孟莹莹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四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对“新青年下乡”活动格外有感触。

“对一些没去过农村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一个磨炼的机会,身处这个发展的时代,身处武汉这座具有活力的城市,大学生更需要借此机会茁壮成长。”孟莹莹说,大学生深入到农村才能真正体会农民到底需要什么,帮助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有想法、有干劲,将一些点子付诸实践并且收获成果,对接收大学生的农村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孟莹莹想下乡当老师,给孩子们带去思想和知识。她认为,大学生下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干事。比方说,有些农村缺乏专门的垃圾处理场所,垃圾堆在村里大坑不仅影响美观,时间久了也会影响村民健康,这就可以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上下功夫,向农民科普环保知识;还可以在丰富农民的娱乐生活上下功夫,比如组织放电影、表演节目、趣味比赛等;还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带去班里同学们看的书,建立“农村图书馆”,提高农民个人素质。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所以把农村建设好,其实也是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出了一份力。”孟莹莹期望这次活动能让每一位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些有意义的事。(高萌)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学生周丽萍:为村民做健康监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药学大三的周丽萍认为,“新青年下乡”是让大学生投身社会、服务基层,将自己的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

“大学生下乡,首先要向农民学习,我们要有基本的生活经验,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丽萍说。

“作为我来说,可以给村民们普及用药常识和医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健康监测。”周丽萍说,大学生下乡是向农村传播先进思想和理念,将课堂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农业生产或农民生活,关键是要发挥个人的奉献精神,为农民无偿服务。

她希望更多大学生参与“新青年下乡”活动,把理想夯实于行动中、土地里。“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年轻人多出力,在农村生长出青春搏击的力量,坚定理想,锻炼意志。我相信经过这个过程的我们,对生活、对学习会有不一样的态度,懂得珍惜时间、珍惜当下”。(高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