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全媒体讯(黄莹 通讯员杜巍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致癌率高,但一直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武汉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一个调控天然免疫的分子,可明显改善并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程。这一研究将有助于相关靶向药物的研发。
21日,国际顶级刊物《自然·医学》(影响因子30.4)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李红良团队的这一重大原创成果。据悉,这已是他一年来第5次在《自然》系列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由常见的“富贵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而来,在导致肝癌的疾病占比中,仅次于丙肝。该病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5亿患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然而,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其发病机制仍缺乏了解,治疗手段也收效甚微。
李红良团队经过长达8年的研究发现,“CFLAR”的分子是机体天然免疫调控网络中的一员,它在调控细胞内的凋亡信号通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CFLAR”分子通过阻断一种酶的激活,可明显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生、肝脏纤维化、胰岛素抵抗等疾病过程。动物实验证实,调控“CFLAR”分子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有了明显改善并实现病情逆转。
《自然·医学》杂志认为,该研究是中国科学家在肝脏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又一世界性重大突破,对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全新认识,为开发专门的靶向治疗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这一重大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据了解,李红良是武汉地区最高产的医学研究专家之一,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最近一年来,他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1篇高水平文章,著名的《自然》系列就有5篇。除肝病外,他还在心脏病领域颇有建树,曾发现了心肌肥厚的致病基因,去年9月发表在《自然·医学》上。
除医学研究外,李红良还创建了湖北省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建立了系统而完善的转基因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平台,已自主或合作研发基因工程小鼠和基因敲除大鼠1000多个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