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都是非遗传承人:父亲“放飞”期待 女儿捏出“精彩”
2017-02-20 17:00:00 来源: 武汉晨报

王建红比较满意的作品。

她和孩子们一起展示衍纸画作品《大公鸡》。

精心制作衍纸画,要静下心来才做得漂亮。

活动现场演示如何做衍纸画。(本版摄影记者詹松)

寒假期间,武汉市少儿图书馆邀请衍纸民间艺人王建红老师,在馆内现场教20组家庭的孩子做衍纸画。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首先将各种不同颜色的衍纸卷曲、弯曲、捏压,很快掌握了基础造型技能;接着王老师再引导小朋友把捏好的各种形状用白乳胶粘起来,用手中的缤纷彩纸,拼贴成一幅幅个性十足纸艺作品——斑斓大公鸡。这是孩子们给自己带来的最具创意的新年礼物!

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感叹道:“普普通通的小纸条,绕来绕去的线圈竟然能做出如此美好的图片,在这一‘卷’一‘粘’之间一张小纸条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散发出耀眼的光环。”

衍纸作为一种创意性强、简单而实用的纸艺艺术,孩子们动手创意的同时,不仅仅培养了创造精神,更提高了感受美、创造美的热情,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手工所展现的非凡魅力。

父亲爱风筝成痴

一片树叶也能飞起

王建红爱衍纸艺术,也爱所有和传统手工艺有关的东西,她和家人都是传统非遗艺术的传承人。她和姐姐王睿最擅长的是面塑,爸爸王三德则是武汉著名的风筝达人。

没有骨架,却能飞得老高;随便捡一片地上的树叶,三下两下,就能“变身”微型风筝。在他位于五墨里社区的家中,藏有几万只大大小小的风筝。树叶风筝则是王三德最近迷上的新品种。他借鉴古人的“飞叶说”,将叶子腐蚀到只剩叶茎,再粘上竹骨、穿上线即可放飞。

74岁的王三德研究和制作风筝已经30多年了,是中国风筝协会国家一级裁判。“现在家里估摸有3万多只风筝。”王三德说,他最痴迷微型风筝。“别人遛狗,我遛风筝”,王三德做的风筝最小的只有1厘米,仅仅一个拇指盖大小。做风筝骨架用的竹篾比头发丝还细,摊开手掌,可以并排摆10多只风筝。

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的多线风筝。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王三德说,武汉的风筝特点就是大,尤以王字骨架为特色,三横一竖四根骨架,最适合做大风筝,因为面积大,受风面自然就大。“武汉的风小,当时大家都喜欢做大风筝。”为了让风筝更易学易做,王三德不断简化风筝的制作方法,自己也开始琢磨微型风筝。

做了三十多年风筝,王三德说自己做过的风筝至少有五六万只,过年时在庙会上,三天就能卖出几千只。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都是手工达人,大女儿王睿在学校教书,捏出的面人栩栩如生,二女儿王建红更是面塑的非遗传承人。

女儿做面塑有爱

教授孩子们启蒙

“面塑”最初形成一门艺术就是来源于民间塑出各种形状及花纹的“馍”(馒头)。逢年过节,人们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动(植)物,互相走门串户,馈赠亲朋好友,增加年节的喜庆气氛。

面塑艺术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直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

王建红和姐姐王睿擅长的面塑各有特色,“姐姐喜欢做很唯美的造型,比如花仙子、小仙女;而我则喜欢做关公赵云等,感觉更孔武有力。”王建红常常一天花十五六个小时做面塑都不觉得累,因为我喜欢和热爱,“面塑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其实面塑不仅仅是捏面人,它是多种元素的结合体,它融合了雕刻,色彩搭配,美容美发等多方面的内容。也正是不同的色彩搭配中,赋予了面塑别样的美感。王建红就是在一天天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渐摸索出做面塑的要领,从此走上了民间艺人的道路。

她拜师学艺,学会了制作面人最精确的配比,也学会了各种上色、调色的技巧。她最拿手的作品,当数龙与凤,往往琢磨好几天才能完成一件作品,通过观察和细致的雕琢,让面塑栩栩如生,充满精气神。

王建红说,以前自己只是做面人,没想过传承的问题。现在身为非遗传承人,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每年,她都会去多所小学向孩子们传授面人技艺,在这些地方,孩子们是她最好的学生,也是她眼里传承面人艺术的希望。

只为热爱与情怀

全家都是非遗传承人

平日,王三德和女儿们在家,会经常因为对艺术的看法不同而“争执”,“有一次,我对爸爸的风筝制作提出了一点小异议,他马上就跟我吹胡子瞪眼睛,‘你做的手艺还是我教的,你还对我指手画脚’?”“老顽童”爸爸居然还跟她“乔气”了好几天,让她哭笑不得。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很多年前的武汉,也是像现在一样的冬天,刚下完一场齐脚深的雪,我爸就带着我和姐姐,在一片空旷的田野里,放起了风筝,那是一个黑色的双燕风筝,美极了。”王建红回忆道,全家人都热爱传统老手艺,都在坚守一份非遗传承人的责任,这让她感到很骄傲。

虽然,现在靠着这份手艺来吃饭,是越来越满足不了生存的需要了,但她和她的家人还是会一直坚持下去,努力把这份情怀发扬下去。“只为了喜欢,为了热爱。”她说,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动态,有人欣赏也是一种美好,就足够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