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卢平川 谢慧敏 胡弦
最近,一份《2016年1-12月全国副省级城市工业投资情况表》引起武汉经济界不安。
这份资料显示:去年,武汉市完成工业投资2117亿元,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前3名分别为青岛(3512亿元)、长春(2420亿元)、成都(2246亿元)。增幅方面,武汉同比增幅为-16.3%,排名第13位。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成都,41%;广州,28.2%;深圳,17.1%。
工业投资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按照经济规律,工业投资项目一般在两三年后达产见效。这意味着,几年后城市工业榜单将重新排位,武汉经济面临的压力加大。
近日,参加武汉市两会的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在武汉实现“工业倍增”后,城市之间的竞赛并未停歇,武汉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武汉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的力度,尽快扭转工业投资增速下降的态势。
“工业倍增”拉动城市进位
历史资料显示,2010年,武汉工业投资额不足千亿元,仅居副省级城市第7,与先进城市相距甚远。
2011年初,武汉提出“工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7004亿元增至1.5万亿元,5年再造一个武汉工业。
为实现目标,武汉市政府要求:两年内,江夏、蔡甸等6个三环外的新城区,分别新建一个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示范园;洪山、青山、汉阳等跨三环线的3个中心城区,各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示范园;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要扩容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二五”期间,武汉工业投资逾7500亿元,是“十一五”总和的2.5倍。通用、雷诺、联想、格力、神龙……国内外工业巨头纷纷在汉建厂或扩产,汽车、空调、手机等大众工业品从武汉走向全国。“新武汉造”的异军突起,拉动武汉工业一路快跑,增速令人惊艳。
2013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4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首次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2014年,武汉工业总产值完成1.5万亿元,实现“工业倍增”目标。到去年,全市千亿产业已由1个增至5个,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突破3000亿元关口,信息技术制造超过2000亿元。
由于工业的提振,武汉经济总量大幅上升,2014年跨越万亿元大关,跻身全国城市第8位。
令人倍感压力的信号
实现“工业倍增”,武汉工业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也面临新的竞争压力。
据知情人士介绍,去年,武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其中,投资50亿元以上支撑性项目5个。通用、雷诺等在汉重大项目加快释放能量,每年贡献产值数百亿元,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但是,在谈新项目减少、落地建设项目减少、支撑性大项目不足等问题,令武汉决策层倍感压力。
2015年,武汉工业投资呈现放缓迹象,增速仅为6.2%,排名全国第10;去年,工业投资则出现两位数下滑,增长首现负数。
同期,不少同类城市正加紧赶超步伐。
2015年,青岛摘得工业投资第一的桂冠,总额达到武汉多年追求的3000亿元;经济总量与武汉相当的成都,近两年工业投资实现V型反转,去年增速名列全国第一,总额超过武汉;经济规模大于武汉的广州和深圳,去年工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缺少“令人兴奋”的新项目,直接带来工业增长乏力。2015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比上年少了近一半;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5%,增速低于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武汉制造”不能弱化
是什么导致了武汉工业投资下降?
有些人认为,全国性宏观经济走弱,民营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下降,往年投资基数较高等,导致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在谈项目投资周期拉长。
对此,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明确表示,以上这些,都不能成为等待观望、畏难不前的借口。“新衙门作风”露头,部分干部缺乏担当、安于现状,招商引资氛围淡化、力度减弱,部门服务不到位、办事效率低,才是真正的“绊脚石”。
“振兴武汉制造的旗帜不能丢,武汉经济远没有到全面转向服务业的时候。”列席武汉两会的市政府参事、武大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纷纷兴起再工业化。美国一直将“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作为国策,德国则专注工业4.0。武汉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应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提升产业质量。当前,要真正突破不适应发展的思想束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