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玩网游,家住武昌区的张丽不反对,互联网时代,她明白堵不如疏。张丽和孩子有约定,寒假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游戏时间。然而,张丽最近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使用异常,仔细一查吓了一跳,短短7天,账户上就消费了7200多元,这些钱汇入一家游戏公司账户,而追问之下,这些钱是被儿子拿去购买了游戏装备。
3号晚上,张丽打开手机准备购物,在支付前她翻看了微信钱包,不料零钱一栏的金额为零。“怎么可能,明明就还剩几百元的呀。”震惊之余,张丽回忆起春节回老家期间,自己的手机一直都在儿子的手上。
昨天一早,深感不对劲的张丽赶赴银行打印出最近的流水,“看到的时候就呆了,都是账单,而且全是买游戏装备的。”从流水上看,从1月27日一直到2月2日,每天都有不间断的消费账单,从最开始的10块钱,逐渐到每次几百元,最多的一天消费上十次。
张丽追问儿子,孩子最初还支支吾吾不认,后来才承认通过购买游戏装备充值了近8千元。张丽后悔不已,自己平时手机购物都没有回避儿子,支付密码儿子都清楚。张丽认为,作为家长,没有看管到位,自己确实有一定责任,但游戏商家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记者联系游戏商家,该工作人员表示,支付宝在支付过程中需要输入密码,这个环节是付款人的自主行为。“如果家长能提供证据由孩子购买,我们愿意退钱。”言下之意,张丽手上没有充足的证据,7200元钱要起来近乎不可能。
实际上,从近年来多起孩子使用家长手机购买游戏装备的案件可知,虽然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交易与张丽的儿子年龄、智力不相符,商家将面临追责的风险,但在互联网世界,商家很难分辨支付方式是否为未成年人,家长赔偿也比较困难。
对此老师认为,作为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处于不成熟阶段,家长应该保存好支付密码,同时也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孩子触网不能避免,可以考虑为孩子建立支付宝或微信红包账户,孩子将与家长商定的零花钱存入,用时扣除,方便监管的同时,也让孩子意识到花钱需要节俭。”武汉首届十佳班主任天一街小学老师许鸿说。(姚传龙 实习生李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