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震 实习生李玥璐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博士生赵云龙,近日再获殊荣,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全国每年仅10人获此奖项。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从爱国奉献、道德弘扬、科技创新、自立创业、志愿公益、身残志坚等不同领域,寻访为实现梦想自立自强、努力拼搏的当代大学生典型,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最终在全国范围内产生1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1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进实验室做一个快乐“理工男”
“很多人小时候都被问过,长大了做什么?我说是当科学家。”赵云龙昨告诉武汉晚报记者,进入大学后,尤其是本科时到麦教授的实验室参观,让他儿时的梦想立刻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努力终于进入该实验室。
赵云龙说的这个实验室叫“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麦立强,今年42岁,已是当今世界纳米电化学器件领域的一颗新星。赵云龙自2008年本科入校以来,有幸在麦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本科直读博士,博士后阶段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赵云龙笑称自己是个快乐的“理工男”。9年多来,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但乐在其中。“想象一下,有一个小地方,可以给你提供实验平台,通过分析探索未知的结果,完全靠你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很奇妙?”
本科时就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麦立强教授称赞赵云龙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学生,“他做实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新性的设计实验。”
进入实验室后,还在读本科的赵云龙,就在麦教授的指导下,与合作者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实现了武汉理工大学在该刊上零的突破!然而,论文发表并不顺利,当初投稿后该期刊主编回信,附上了两个独立审稿人的意见,其中一人提出了非常严格、非常有意义、但实验难度很大的建议。“老实说,当时有点受打击。”赵云龙说,这个实验已经花费了近两年时间。
在麦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发现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还是很不错的,赵云龙与合作者针对审稿人的意见反复讨论,结合最新文献技术,补充一系列对照实验,并通过反复分析,改进原实验的不足,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为了节省时间,他不分昼夜连续实验50多个小时,论文最终被接收发表,还被选为了该期刊的特色论文,向全球科学家重点推介。
接着,赵云龙等针对未来的超高能量密度的新型出储能器件——锂空气电池,抓住关键科学问题,设计了新型的纳米结构催化剂,显著提高了电池性能。该技术论文发表在著名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赵云龙用青春砥砺科研梦,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实现了学校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他在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2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现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仍存在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未来若开发利用锂空气电池作为动力,不仅环保,还可使续航里程有数倍提高。目前已利用麦立强课题组动力电池技术,正在朝产业化应用努力。
赵云龙正在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