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畅谈滨水绿城:让市民在水榭花木中幸福生活
2017-01-24 11:19:00 来源: 武汉晨报
  记者舒翔宇

做足做好水文章,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党代会报告这一表述,贴近群众生活,传递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引发代表热议。

  由垃圾填埋场改建而成的武汉园博园,尽显武汉生态之城本色。本版摄影 记者苗剑

丁心红

代表丁心红

治好水环境,让江滩美景走向世界

作为武汉市政府水环境投融资建设的主体单位负责人,市党代会代表、武汉碧水集团董事长丁心红认为,要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必须要从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等“四水共治”基础工作抓起,把水环境整治好。

两江四岸,湖泊众多,这是武汉市不同于长江上下游其他城市的特色,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个特色打造得更鲜明。一是要继续建设打造武汉的两江四岸;二是提升现有的江滩环境。目前,我市打造江汉朝宗的旅游核心区,主体都在江滩。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国内外知名滨水城市这样的高水平,建设标准还需要再提升;三是要提升水质,武汉市水面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水的污染状况目前还比较严重。如果你的水多,但水质不行,那优势反而会成为劣势。只有把水质提升,把水环境整治好,才能发挥应有特色。

目前,我市正摸索防洪与亲水结合之道。例如对硚口流通巷堤防进行了改造,降低防洪墙,采用拼装式结构,平时走在马路上可以看到汉江,使市民看得见水,不至于被高高的防洪墙挡住。水位高时,把它拼装上去,达到防洪的目的。

目前水资源和建设方面,市区两级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水是流域的概念,不是哪一个部门,集团就能解决的,跟各个部门密切相关,不能说上游建设得很好,下游建设却薄弱,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市区联动,全市统筹,集中资源、资金来打造。

希望未来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更优美,水文化更有特色,来凸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

周耕

代表周耕

五年建62个公园,打造“环武汉”生态圈

如何建设生态化武汉,市党代会代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周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承载力,下一步建设滨水生态绿城,打造全国一流的园林城市,要突出重点,重点即是亮点区块,例如长江主轴、东湖绿心;突出特色,就是发挥水优势,这是武汉最大的特色。

从园林角度看,下一步将着力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着力提升城市园林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生态格局,加大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加快绿道体系的建设。例如,“五环十八射”,要形成五个环线生态带,对外交通出口要形成绿廊;打造六个绿楔,形成自然风道;按照目标,把三环内规划的湖泊建成湖泊公园,山体建成山体公园,十三五期间一共要建62个综合性公园,打造200个绿地,共205公顷;通过绿道的建设,把中心城区和新城区的生态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环汉口,环武昌,环汉阳的三大绿道体系。

第二是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武汉生态圈。园林解决的是城市景观和特色问题,大生态还是要靠环武汉的生态圈,这是超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城市周边要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山体修复,通道绿化,提高绿化水平,发展林业产业。

第三是着力加强生态资源的管控,通过打造森林、湿地公园或保护区,来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

第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保障。包括产权保护制度,空间管制和生态红线的保护制度,生态文明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全社会共识,营造生态建设良好氛围,共同实现生态化大武汉的目标。

生态化大武汉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每位市民在水榭花木中幸福生活。

陈红梅

代表陈红梅

文化浸染的城市,更有温情与诗意

市党代会代表,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副馆长陈红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知道的武汉文化,有知音文化、楚文化、盘龙城文化、码头文化等等,这么多文化最后都归集到一个地方,都离不开武汉的水文化。

了解这些会增加武汉人的文化自信,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如果将文化个性渗透到城市的规划中,建筑不再是物化的、冰冷的、没有生命力的物体,而变成了诗意的、温暖的、能给人留恋的东西。武汉城市建设在这方面还是有差距和需要发展的。

我市地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很多涉及城市文化的艺术墙设施,特别是去年底刚开通的6号线,在这方面彰显得尤为明显。

如果在宜居城市中渗透进文化,那么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充满温情感和幸福感的城市。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