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化大武汉 让这里更具吸引力
2017-01-24 08:43:00 来源: 长江日报

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承载着武汉人民的热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引发多名全球、全国知名学者的关注。集聚全球智慧,开启武汉全新征程。

用独特“城市名片”吸引更多投资

1967年,当约翰·奈斯比特第一次踏入中国时,他看到的是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贫穷。当年,他离开了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创办了城市研究公司,通过收集和分析报纸信息,预测美国的发展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他撰写《大趋势》时,中国似乎还不在视野中。

这位年逾八旬的世界经济学界“章鱼帝”,因《大趋势》中成功预见了网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概念,一举奠定了在业界的地位,他被誉为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2009年,他出版《中国大趋势》,预言了中国的崛起,在那前后他100多次到中国来,亲身经历、亲眼观察在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被他点赞的城市,多富有发展潜质。

当他来到武汉时,他说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因为对于外资而言,一个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大城市,充满着市场机遇,这样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到这个城市投资。

“我知道武汉是一座千年古城,这座城市有很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有很好的高等学府,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看到了中国的一些变化,比较下来,我觉得武汉格外令人称奇”,初来武汉,奈斯比特就预判武汉正在经历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转型的过程,现代化的机场、不停贯通的地铁和轨道交通,“这和当年美国的一些城市如出一辙”。他说,武汉各项市政建设搞得非常好,是和上世纪游历过的中国城市完全不同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他认为,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实现变革,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更有利的地位,“武汉有能力完成对未来的规划,获得发展和进步”。

“武汉不是要成为纽约,而是要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城市。”他认为,高楼大厦的数量和经济发展速度,不足以让武汉成为纽约、巴黎这样的城市,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城市名片”,同时可举办“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让更多的国际人士了解武汉。“世界级城市不仅包括建成世界级高楼及各种基础设施这么简单,还包括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以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锻造文化实力?奈斯比特认为,经济和教育是改变未来格局的两大重要推动力。他看好武汉的科教实力,认为武汉是一片高等教育的热土,有许多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有许多来自武汉高校的学者在世界各地闯出了影响力。他认为,正是这些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学,为武汉打出了影响力;独具特色的教育优势,是武汉保持自信的“利器”。

如何发展经济?他认为,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的产业边界会逐渐打通,产生很多新兴产业。武汉要避免在西方已经领先的产业上竞争,要努力找到其他独特产业,和他们站在同一条线上起跑。

(李佳)

实现赶超发展须从顶层设计入手

《硅谷百年史》作者

皮埃罗·斯加鲁菲:

为了证明武汉将招商引资作为拼搏赶超“一号工程”的重要性,皮埃罗·斯加鲁菲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用了一半篇幅介绍中国与硅谷科技创新的区别。

在皮埃罗看来,本世纪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创造一项技术,而是综合所有新的技术,这需要顶层设计能力与理论智慧。大家都清楚正在发生作用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的巨大魔力,但无人知晓这些技术融会贯通后将形成怎样的裂变。

从技术上说,中国企业非常善于从底层探索新技术。皮埃罗概括说,这一点和硅谷恰恰相反,硅谷善于从顶层理论出发去探索新技术。与硅谷相比,中国企业的成本低了很多,但是弊病明显,只能短时间内掌握主动权。也因为这个特点,中国企业借助的国外智慧并不多。皮埃罗从这个角度认为,城市和企业一样,武汉要实现赶超发展,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获得世界顶级人才,从上至下实现技术、人才、产业、城市的赶超,他称之为“永恒的创新”。

作为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认为硅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很多城市的发展模板,很大程度在于吸收了包括来自中国的顶级人才。恃才凌全球,硅谷得以变大变强。什么最吸引人才?皮埃罗回答说,是那些看似永远完不成的任务。最好的工程师都希望攻克“不可能的任务”,而不是在乎赚多少钱,他们希望改变世界。

皮埃罗说,人们经常会问他,旧金山湾区的大学和产业之间是如何协作的?在中国,这个话题的名字叫“科研成果转化”。在旧金山湾区,人们以超乎寻常的热情探索着未来,因此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60年前,波士顿、纽约……每一座美国的城市都看起来比硅谷更有产业竞争力,但实际上它们输了,虽然拥有华尔街、IBM一类的大公司在那。皮埃罗总结说,远离某种中心反而能获得发展的自由。

皮埃罗刚刚到访武汉,并和一群本土企业家座谈。他告诉记者,自己会带着这次的见闻,向世界讲述武汉故事。

他寄语武汉企业家:选择一个非常好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去追寻、聚焦这个目标。同时,他点赞武汉“将会成为全球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都愿意来这里实现不可能的梦”。

(张隽玮 李佳)

发挥带动力挖掘城市潜力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

樊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是“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中心,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全国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承担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时代使命。

他认为,中国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以武汉为代表的大城市产业规模巨大、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在发挥出自身优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战略中起到带动挖掘潜力,扩大经济回旋余地的排头兵的作用。

“中国经济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正常高增长的机遇,武汉将利好不断,从自身的经济带动力出发,加快发展,惠及更多的中小城市和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樊纲说。

近年来,武汉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和资本市场,培育创新创业土壤,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探索发展区域“新四板”市场,以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基础,建设长江中游地区区域性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推动建立“新四板”市场与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市场的合作对接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樊纲认为,武汉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新旧增长动力接续不力,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拉动作用减弱情况下,新产业尚未形成足够拉动力。三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明显短板。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不够,对外开放度不高,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趋紧等问题都相互交织。中小城市经济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借力有强大带动力城市,全面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才能行稳致远的阶段,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中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更从自身带动力出发,惠及更多的中小城市。

什么是潜力?潜力就是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学中的一个数据叫追赶指数,就用现在的人均GDP对比标杆国家,一般来说是美国,和美国的人均GDP的比率关系叫追赶指数。韩国在1979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当时他们的收入比中国现在低,当时美国的收入也比现在低。之后有20年的高增长,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慢下来了,按照这么算中国还有20多年的中高速增长。(陈诚)

向世界讲述武汉城市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首席经济学家何帆:

21世纪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目前,一线城市出现了人口拥挤、交通不畅、房价高涨、环境恶化等问题,而武汉,基础较好、潜力巨大,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不仅是经济活动对外开放,而且也是人才交流的对外开放。只有汇集高层次的人才,才能建设高层次的现代化城市。武汉可以通过聘请一批“招商大使”,在短期内聚集人气,实现“聚变”,助推武汉在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有助于向武汉介绍先进的城市发展经验、产业发展经验和社会政策经验,启迪思路、开阔视野,确保武汉能够时刻站在城市现代化的前沿领域;二是有助于向全世界讲述武汉城市价值,使得国际政商界更好地了解武汉,有助于武汉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建立高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武汉的国际城市形象;三是在这批“招商大使”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发挥“跨界”和“混搭”的优势,激发新的思路和创意,形成“滚雪球”式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

另一方面,过去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形成鲜明的特色,但过去的城市规划“千城一律”、重复竞争、各自为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错配和浪费。城市规划还要充分照顾到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让民众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和城市进步的好处。

因此,吸取过去的教训、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应在武汉的未来发展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思想创新,发挥武汉作为中国经济在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增长极的重要作用,辐射周边省区,推动城乡一体化。作为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撬动点,建议在武汉打造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发展最高成就的核心区域,不仅在硬件方面做得最好,而且要加强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的配套服务,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鼓励创新,以点带面、以新带旧、形成城市规划的“标杆”、社会发展的“杠杆”。

(张隽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