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冬夜 萤火虫依然闪闪烁烁
2017-01-13 09:27:00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反季节萤火虫亮起“灯笼”

寒冷的冬夜里,点点萤火忽明忽暗。这并非童话,而是发生在江城的真实情景。

11日晚,风寒雨急。在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学者付新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武汉市洪山区先建村的一处民房。这里看似条件简陋,却是付新华打造的“珍稀水栖萤火虫繁育基地”,目前约有9万只反季节萤火虫。

萤火虫在冬季打起“灯笼”

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萤火虫打着“灯笼”,点亮了夏天的夜晚。古诗词里,也时常见到秋萤身影。而现在,付新华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萤火虫在冬季的大规模繁育。

付新华是华中农大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萤火虫已有16年。他介绍,前些年,反季节萤火虫的繁育规模一直只是实验室级别,在攻克疾病防控、化蛹技术、高密度饲养、控制温度湿度和水质等大规模繁育瓶颈后,去年底实现了突破。

记者摸黑走进繁育基地时看到,萤火虫的卵、幼虫、蛹、成虫都会发光,仿佛忽闪忽闪的星光。轻轻拍一下成虫所在的网笼,微弱的光顿时亮起来。付新华告诉记者,目前每天约有250只羽化为成虫,预计春节期间达到高峰,每天能羽化上千只。下一代幼虫已经在繁殖。

一名工人正在为水中的幼虫投食。它们的食物,是用山泉水喂养、从山里运来的“绿色”田螺。为了保证这些幼虫生活在没有污染的水里,基地专门打了一口80米的深井,打上来的水还要经过6层过滤。

为何要培育反季节萤火虫?“在研究与保护萤火虫的项目中,如果按照过去的一年繁殖一代,项目耗费时间长,也会增加失败风险。”付新华说,现在技术提升后,一年能繁育三代,可以从很小批量快速增加,提高萤火虫保护的成功率,为恢复野外萤火虫栖息地的种群数量提供技术支撑。

他风趣地“自夸”说,这些萤火虫个大体壮、抗病能力强,活得更长、发光更亮、“生得更多”,存活率达到90%以上。

守望萤火虫的人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古人描写夏日读书之乐的一幕,意境隽永,令人向往。如今,每逢盛夏时节,蝉声依然悠长,却鲜见流萤飞舞。

萤火虫是公认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全世界有2000多种萤火虫,中国有300多种。然而近些年,由于植被破坏、水质污染、农药滥用、光污染、捕捉贩卖等原因,萤火虫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付新华被称为萤火虫专家,他自己则幽默地解释为“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家伙”。他长期从事萤火虫研究与保护工作,每年都到野外考察,发现并定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三叶虫萤等多种萤火虫。他成立了公益环保组织“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还以科普作家和摄影发烧友的身份,向公众传达科学赏萤、保护萤火虫栖息地的理念。

让萤火虫回到我们身边

萤火虫日渐消失,而民众渴望亲近萤火虫。两者之间的矛盾,催生了一条扭曲的利益链条——从肆意抓捕野生萤火虫,到进行线上线下买卖或不科学的商业放飞活动。大量萤火虫因此灭亡。

针对这一现象,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从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发布萤火虫活体买卖调查报告,揭露其中的利益链条,对狙击萤火虫活体买卖起到了重要作用。

付新华认为,除了呼吁公众拒绝这类商业行为外,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萤火虫栖息地,让萤火虫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他说:“小小萤火虫寄寓着传统文化情怀,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能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环保。”

2015年,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与通山县合作,建起22平方公里的大耒山萤火虫生态保育园。园区内已发现17种萤火虫,每年可人工繁殖10万只,自然繁育50万只以上。去年,大耒山萤火虫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在4月至8月间,每当入夜,美丽的萤光漫山遍野。

付新华憧憬着:或许在未来的城市里,入夜了,孩子们能拉出一个竹马,看着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数着天上的星星。(韩晓玲)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