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1日讯20日下午,由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与长江日报、长江网联合主办的第249期市民大讲堂活动迎来四位不同职业、不同肤色的嘉宾。
他们是黄鹤楼公园诗词讲解志愿者团队班长王新,喀麦隆留学生、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厉珂,苏丹留学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路兵,武汉市第四医院东院急诊部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虹。
他们都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运会志愿者。
王新、路兵、厉珂、杨虹(左二至左五)做客市民大讲堂,与大家分享“军运故事”。记者刘斌 摄
王新:希望更好地擦亮武汉城市名片
“黄鹤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一座诗词楼,也是一座文化楼。”王新说,他们所从事的不仅是让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展现武汉志愿服务精神,擦亮武汉城市名片。
王新记得,他刚成为黄鹤楼志愿者时,接待了一对来自沈阳的老夫妻。
老夫妻是第一次来武汉,当天从武昌火车站下了车就直奔黄鹤楼。他们摸不清方向,一位热情的小伙子将他们带到公交车站,送上直达黄鹤楼的公交车。“来黄鹤楼之后又遇到了你这位热情的讲解员,让我对武汉充满了好感。”
类似这样的夸赞,王新经常听到,他觉得这就是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意义所在。
黄鹤楼公园诗词讲解志愿者团队中有不少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在武汉求学的外国留学生,为了迎接军运会,他们正在设计制作英文版的黄鹤楼景点宣传册,更好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路兵、厉珂:想为军运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来自苏丹的31岁留学生路兵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不久前,他报名参加了首届黄鹤楼外籍志愿者选拔赛。
今年是路兵来武汉的第五个年头。他说,武汉和苏丹首都一样,都是一条大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三部分。而且武汉市民热情好客,让他感到很亲切,“我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正确,我越来越喜爱武汉这座城市”。
路兵来武汉求学的第一年听说了雷锋的故事,让他心生钦佩,促使他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路兵认为,志愿者就是贡献自己的时间,不求报酬地为别人提供服务。“军运会将有很多国际友人来武汉,作为一名外国志愿者,我觉得可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更好地提供服务。”
来自喀麦隆的厉珂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孔子学院在喀麦隆招生,厉珂被录取,随后他辞职来武汉求学。
和路兵一样,厉珂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希望军运会期间,自己能利用语言优势,为来汉的外国人提供志愿服务。
市民大讲堂现场,两人全程用汉语分享自己的故事,毫无障碍。
杨虹: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想问题
不久前结束的武汉马拉松,武汉市第四医院出色完成了医疗保障任务,为跑步过程中肌肉或骨头损伤的运动员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
武汉市第四医院东院急诊部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虹向台下观众介绍,每一届马拉松活动她都参与了,“当天即使没去现场,也是在医院坐诊,随时接待患者”。杨虹说,工作17年,她深深喜爱急诊工作。工作经历塑造了杨虹温柔又有耐心的性格,说话总是轻声细语。杨虹觉得,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要习惯于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与他们沟通。
今年初,杨虹报名参加了军运会医疗保障志愿服务工作,希望能为武汉军运会出一份力。“为大型赛事提供医疗保障,我们也有这方面经验。”杨虹说,每年举办的武汉渡江节,以及前段时间举办的电音节,都有市四医院的医务人员在现场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医务人员现场演练心肺复苏术
“同志,您怎么了?快醒醒!”“您好,是120吗?我所在的位置是武汉市民之家,这里有一位先生突然晕倒,请求救援。”市民大讲堂活动接近尾声,武汉市第四医院医务人员现场为台下观众演练心肺复苏术。
医务人员操作演练的同时,杨虹介绍,运动中发生突然倒地的情况,千万不能慌张。第一时间触摸病人的颈部动脉,看有没有意识。如果心跳骤停,立即呼救120急救,以每分钟不低于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同时配合人工呼吸。要把握倒地后的黄金4分钟,如果救治得当,60%以上可能抢救成功。
一位大学生上台尝试后表示:“体验很不一般,身边如果有人晕倒了,这个急救方法用得上。”(记者汪洋 余坦坦 李志翔 通讯员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