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秦孟婷
杭州狗主人殴打“护孩”母亲被刑拘一事,成为这两日舆论场上的热点。事件中打人男子表现出来的暴烈令观者忿懑。
然而,单单一句“恶人”,显然不能解释一个年轻男子为何恃强凌弱,单指责“打人是不对的”,也容易忽略这一典型事例的警示作用。
简单回溯一下事件经过。杭州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对儿女晚间在小区散步,一只没栓狗绳的狗突然冲过来,追着孩子叫。妈妈护孩心切,用脚驱赶狗,这时狗主人冲过来开骂:这狗是我儿子,你踢它干嘛?接下来狗主人开始动手打人,殴打至对方骨折。
“这狗是我儿子,你踢它干嘛?”也许是这句话,表达了打人动机。从他的角度理解,狗是他的儿子,这种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与对方妈妈对子女的感情没什么不同,看到“儿子”被踢而护之心切的心理反应,与对方拼命护孩的本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动机,对很多人来说简直匪夷所思,但对养狗的人,至少对事件中打人男子,可能就是客观存在。在这起事件中,狗并没有直接伤人,甚至也不是望之生惧的大型犬,表面上看是人打人,但仔细剖析,依然是人狗矛盾,是人对狗的感情,凌驾于人的世界之上。
很显然,打人男子的逻辑,与狗共一角度:狗又没咬到你,而且那么小,就算咬了也不吓人,你为什么要去踢它?你踢它,我当然要卫护它——在他眼里,狗比人重要。
人对狗的感情,超过了人对人的同理心;人不能体谅对方孩子对狗的恐惧,反而愤怒于对方对狗的驱赶——这不是正常的人与人的相处原则,不是能确保人们和谐安全的原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狗深度进入人们生活,“尊重狗”成为一种舆论正确。且不论这种巨大变化与文明价值变迁的关系,社会中,人们还是有共识:一个人喜欢一种宠物,狗也好,猫也好,都是个人爱好,外人不宜干涉。但是,狗要遛,要在人的空间活动,就不是私人问题了,而成了公共问题。狗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是狗主人如何与其他人相处的问题。
为什么人狗矛盾越来越多?杭州这起打人事件也好,之前同样上升为舆论热点的养狗网红打孕妇事件也好,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人狗纠纷也好,寻找其共同原因,都是狗主人对狗的感情,超越了私人领域,突破了人狗相处界线,影响伤害了他人,而自己对这种越界还浑然不知。
杭州打人事件后,有爱狗网友评价,狗有时就跟熊孩子一样,家长平时不好好管教,惯的无法无天,家长再一护犊子,不出事才怪。
这就是为什么狗主人要约束狗,城市要大着胆子治理狗。管狗不是对狗不友好,而是首先保障人的权利。城市还是人的城市,不是狗的城市。城市里不准养大型犬,是首先杜绝可能发生的恶性伤人事故,而一条不牵绳的狗在公共场所给人带来不安全感,则需强制管理来恢复。
把狗管起来,才是对狗真正的友好。狗主人把狗带进了公共空间,就要遵守规则,庞大的爱狗人群需要在这一点上获得共识。最大的自由,来自遵守规则的自由。最热烈的爱,来自于不越界的爱。